海边来的新妈妈(译林少儿文库) 购买→ ←查看
有1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21044次
 
其他
启蒙读物
文学
教育
自然百科
卡通漫画
人文社科
艺术
语言
体育
电脑网络
工具书
电子出版物
不区分
 

 

 
 
海边来的新妈妈(译林少儿文库)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美)麦克拉克伦
李霞

译林出版 2001年06月 出版

该版本已绝版,仅作资料使用。

开本:32 装帧:平装

关注年龄: 9~12岁 12~15岁 15岁以上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有一天,安娜和凯勒等到了海边来的新妈妈。她带来了许许多多大海的和大海一样无穷无尽的爱……
 
红泥巴推荐级别: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会员书评
  • Patricia MacLachlan的文章像诗一样 (包子 ·2006年01月 )
    Patricia MacLachlan的文字实在太不同凡响了,说不出的诗意和美好。  
        
      第一本读到她的书是《海边来了新妈妈》,这是译林童书中的一本,其实是她两个故事的合集,萨拉系列的。其中,Sarah, Plain and Tall获得1985年的纽伯瑞文学奖。这个故事其实很一般的,真的,只是再说一个新妈妈的故事,可是,读的时候却不一样了,她的文字太有诗意,真搞不懂,这么普通的一个故事,怎么会被她组合成了这么好看的一个故事呢?嗯嗯,太好看了。  
        
      不过这时候也没有特别在意,后来又淘到她这本Sarah, Plain and Tall的英文版,顺便说一下,这本书有的翻译成《朴素又高大的莎拉》,有的居然翻译成《又丑又高的莎拉》,踢飞,太过分了!按照这本书和作者文字的诗意,我比较中意《莎拉,简单高大的莎拉》。  
        
      后来淘到了她的其他图画书,当然她只是负责文字部分而已。分别是Through Grandpa's Eyes ,Who Loves Me?和What You Know First ,现在看完了What You Know First ,这本书一如既往的充满了诗意,真是口齿噙香的感觉。  

    书评人打分: ★★★★★

内容摘引

目    录

 

莎拉………………………………………………………………

云雀………………………………………………………………

 前    言

   “小白菜呀,地里黄呀……”哀婉的歌声唱出了丧母的悲痛和恐惧,内含着的是对母爱的渴望和追求。是啊,“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母与子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母亲的爱是孩子的幸福之本源。而没妈的孩子像棵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那里找?两位儿童就在对妈妈的怀念中盼来了新妈妈,中国人所说的“后娘”。两个孩子凯勒和安娜,在母亲去世时,一个年仅四五岁,另一个刚出生两天,过了好几年没有母爱的生活之后,他们的父亲,一个中年农人,终于决定为孩子找一个妈妈。在偏远的西部草原上,征婚续弦不是什么新鲜事,一位来自东部海滨缅因州的一位女子,自称“相貌平常的大个子莎拉”来信应征了。莎拉有言在先,先来“试住一个月”。
    《莎拉》,叙说的正是这个父亲无妻、孩子无母的一家如何渴望莎拉留下,如何努力留下莎拉的故事,孩子们并且和莎拉结下不是母子胜似母子的亲情。《莎拉》没有跌宕的起伏情节,却以其清新自然的笔触,将日常生活中琐细的小事连缀成故事,描绘得真切、细腻,感人至深,这大概就是它能在儿童文学的百花园中一枝独秀,摘取一九八六年美国少年儿童小说奖——纽伯瑞奖的原因之一吧。在《莎拉》出版九年后,其姐妹篇《云雀》问世了。
    《云雀》是《莎拉》故事在情节上的新发展,故事中的人物又上演了一幕新的悲欢离合的情感戏剧。《云雀》说的是草原上旷日持久的干旱使莎拉带着两个孩子回故乡缅因州,留下丈夫雅各坚守着那一片他已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的土地,对付干旱,等待雨季,重建谷仓。两地的分离让夫妇体验了离别之情,思念之苦,让孩子体验了曾经让莎拉神伤的乡愁。
  无论是成人读者还是青少年读者,说起人们耳熟能详的西方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大都会想到斯蒂文森的《金银岛》、马克吐温的《汤姆·索耶历险记》、《赫克尔贝里·芬历险记》以及威廉·戈尔丁的《蝇王》等。这些作品多以荒岛为背景描写孩子们猎奇探险、寻宝探险或落难逃生的故事。有表现孩子的机智与勇敢(《金银岛》),有颂扬孩子的真诚与友爱(《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探讨人性原本是善是恶(《蝇王》)。不论主题多么千差万别,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情节跌宕起伏,读来扣人心弦,动人心魄。有的甚至发人深省,启迪思考。
    《莎拉》、《云雀》中没有荒岛历险,探奇寻宝之类曲折离奇的故事,主题也无关乎道德是非,但是却以一种质朴而又自然,细致而又富有力量的艺术境界征服着读者。因为这两部作品用乡亲、亲情和爱情弹拨着我们的心弦,鸣奏起一首优美的、沁人心脾的田园牧歌式的情感交响曲。
  作者匠心独运,以丧母的孩子渴望、追求母爱为中心,再把乡情与亲情放在矛盾的关系之下,叙述了孩子从渴望母爱,担心母爱得而复失,用心留住母爱,直到踏踏实实拥有母爱的动人历程。
  小说一开头就以抒情性很强的“歌”来引出母爱:“妈妈每天都唱歌吗?”……“每一天。”两个孩子的对话把他们对母亲的想像,憧憬和怀念充分地表达了出来。是啊,一个在出生的第二天就永远地失去了母亲的男孩子渴望母爱,想像母亲的模样,设想自己出生时的情形是再自然不过的事,用“妈妈唱歌”来表现,却饶有一种诗化的意味,奠定了小说抒情的基调。
  没有了女主人的家就没有了阳光——“后来的日子显得漫长又黑暗,就像是个冬天一样。其实已经不是冬天了。”没有女人的家就没有了歌声——“爸爸再也不唱歌了。”孩子需要一个妈妈,爸爸需要一个妻子,这是天经地义的。“我在报上登了一则广告,要求找一位帮手”,“我已经有回音了”。平静、寂寥,残缺的家中顿时升起了一缕阳光,响起了阵阵歌声。虽然在西部草原农人征婚求妻并非咄咄怪事,而对久违了母爱的孩子不能不说是喜出望外。他们直白地表达了各自心中的理想母亲的形象:会唱歌,会梳小辫子、会炖汤、会烤面包……欢乐兴奋之余便是怀疑与担忧,莎拉的信,凯勒随身带着,读了一遍又一遍,日子等了一天又一天。读得越多等待越久,担忧越深。“你觉得她会来吗?”“她会留下来吗?”“如果她觉得我们太吵闹、太烦人怎么办?”因为莎拉信上说先来“试住一个月”。莎拉真的来了,来自美国东北部的一个依偎着大海的地方——缅因州。来应征的她实在出于无奈,因为从小到大与她相依为命的哥哥娶妻成家,一下子她成了个“多余人”。海边生海边长深爱着大海的莎拉不知道自己是否能适应这个“除了田野、绿草和空气,再也没有别的东西的地方”。这“试住”成了孩子的心病,在“试住”的日子里,孩子们沐浴在“母爱”的阳光下。莎拉带来各式各样的贝壳,向他们描绘大海的颜色、海浪翻滚的形貌、海螺吃贝肉的机巧与聪明;莎拉带他们去采野花,唱歌,制干花过冬;莎拉炖汤,为凯勒、雅各理发,撒掉碎发让鸟筑巢等到冬天掏鸟窝;莎拉学赶车为的是进城给孩子买礼物;莎拉教安娜画画,和他们滑“沙丘”,教他们游泳;和他们一起跟着羊群跑……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小事像涓涓细流,轻轻地流淌着,点点滴滴滋润着两个孩子干渴的心田。平静的水面下也有微澜:安娜和凯勒享受“母爱”的同时也承受着时刻会失去“母爱”的担忧。因为莎拉思念大海,思念家乡,思念兄长。对母爱的渴望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与莎拉的乡愁形成了对立。
  与中西文学中常见的“后娘”形象不同,莎拉和两个孩子既是一种母女、母子关系,孩子在莎拉身上寻找着博大、慈祥的母爱,莎拉在孩子们身上倾注着春晖般的深情;他们之间又有着一种近乎朋友般的平等的友爱。所以,那种以上凌下的“后娘”消失了,出现的是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情爱。因此,小说中以莎拉的“试住”,给她们之间的关系留下了一个发展的空间,莎拉由于“试住”而更显示出自己的自然心性,而孩子们尽力留住她,用心地去关心她,保护她,正好构成了一种相互的亲情。他们关注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说着大海看着草原,莎拉脸上的笑不见了,莎拉开始孤独了,想家了;莎拉把贝壳贴在他们耳边听大海的声音,凯勒为她感到安慰,“至少莎拉还能听到大海”;莎拉对麦琪诉说思乡之情,安娜默默祷念“别去想念大海”;莎拉学赶车要进城,惊恐的凯勒宁愿她摔倒受伤,要用绳子把她捆住,要装病把她留下。凡此种种读来天真好笑,但也不免令人心酸、心痛。令人心意怦怦的是孩子们牵强附会地去捕捉莎拉“留下”的消息。莎拉制干花过冬,撒剪发为了冬天掏鸟窝。“冬天”“这两个字牵动了他们的敏感神经,因为莎拉是春天来的。“冬天”的计划就表明莎拉已肯定了“试住”期,决定留下了。这个字眼能不让他们欣喜激动吗?《莎拉》就是在这样既矛盾又统一的情感关系下,在孩子与母亲的情感交流中,表现了人类真挚,纯净的感情生活。
  “月是故乡明”,“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外尖山似剑芒,秋来……无数的诗歌告诉我们,离乡远游的人终其一生也摆脱不了乡愁的缠绕。莎拉听惯了海风,看惯了海浪,如今只身来到一眼望不到涯际的大草原,与从未谋面的农人,更非己出的半大孩子共同生活。仅仅这样的念头,如果不是出于无奈,也会令一个女子退避三舍的。置身于举目无亲的陌生草原,莎拉怎能不思念家乡呢?看着草原大地的广袤无垠,高低起伏,便联想到大海波涛翻滚。手摸“海豹”就想亲手抚摸海里的海豹;她画了一幅又一幅草原风光却总嫌缺了点什么,那是大海的丰富色彩;她留着海螺只为聆听大海的声音。可是忧心忡忡的孩子惟恐莎拉离去,留下他们重新沦为没娘的孩子,重新陷入没有歌声的暗淡无光的日子。两种同样自然美好的情感——乡情与亲情的矛盾如何能够化解冰释而统一到一起呢?这个统一在互相的爱,相互的需要,在相濡以沫的平常生活中实现了统一, 也在莎拉和雅各的爱情中实现了统一。
  雅各和孩子们一样用他那默默无语的爱赢得了莎拉的信心和爱情。他为莎拉采撷最早绽放的玫瑰,他也悄悄地把剪下的碎发撒到风中,他以“草垛”代“沙丘”以慰藉莎拉的乡恋。他邀来左邻右舍庆祝莎拉的生日。正如安娜日记中写的“当时我并不知道我会爱上她……爸爸当时也不知道。可爸爸现在真的爱她。我亲眼看到他们接吻的”。“我看到他望着她时的神情,他抚摸她头发时的样子。”雅各爱的种种举动连串成一组充满爱意的画面,无声胜有声。是这样的爱情弥合了乡情与亲情的冲突。莎拉说:“我永远都会想念我的家乡,但事实上我会更加想念你们。”在这里,比海洋更深广、比草原更辽阔的是人间的至情,战胜了其他的一切,终于将这个四口之家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云雀》一篇说的是草原上出现了旷日持久的干旱,庄稼人日夜期待着降雨,人们驾车赶远路去汲水,干旱到了遇风便起火的地步,谷仓几度起火,最终遭焚,乡邻们纷纷离乡背井,莎拉不堪忍受,执意带着两个孩子回归故里。而雅各则留下来坚守家园,重建谷仓。他说:“我们决不会离开的。”“我们生在这里,我们的名字已经铭刻在这块土地上了。”来自大海的莎拉看到了河流干涸,水井水位下降,生活用水几乎所剩无几的现实。在这样一种难以生存的情况下,目睹邻人的纷纷出走,莎拉才决意要离开草原的。面对大地的无情,莎拉说出了“我憎恨这块土地”的激烈言辞。因为“我没有必要按照雅各和马修的方式去爱这片土地。他们为它付出了全部。全部!而这片土地却没有给他们丝毫的回报。”麦琪说得对,莎拉“就像草原上的一只云雀”,“云雀在蓝天上唱着自己的歌,告诉所有的鸟儿说,它来这里是要降落到地上,筑自己的窝,”可莎拉“还没有降落到这块土地上”。小时候莎拉的爸爸给她唱过一首云雀的歌,“莎拉唱歌像云雀”。可他说莎拉永远也不会落到地上。
  是爱让莎拉不再是只在天上飞着唱着的云雀。她最终和雅各及孩子回到草原,亲手在地上写下了“莎拉”这个名字。她再也不能和这块土地分开了。
  有趣的是《莎拉》和《云雀》出版时间相距近十年,而故事里的事间却是前后紧连相随的。不同的是故事的场景在《云雀》中已从西部切换到东部,由草原换到海边。这一变化也带来了人物情感角色的互换。正是这一互换使安娜理解了莎拉的乡愁。在《莎拉》中,莎拉在西部草原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每故园东望,那乡愁使“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安娜在心里,呼唤在心里“别去想念大海”。《云雀》中,安娜和凯勒沦为“异乡客”,纵使缅因州景色迷人,风光旖旎,而最初的新奇,兴奋快乐过后,则该轮到他们体验莎拉当初的乡愁历程了。安娜在日记中写道:“现在我才明白她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家乡。我也想念自己的家。我想念禄蒂和尼克;想念那片土地;想念那辽阔的天空。我想爸爸”。乡情是一种共同情感,正是这种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使他们获得了更深层次的心灵沟通和共鸣。
  从风光迷人的辽阔草原,到处处散发出野性气息的浩瀚大海,小说中的人物在心灵上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旅程。大自然的美景在小说中是人物心灵的重要投射,正是在人情与景物的水乳交融中,这部作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迷人的艺术世界。是啊,大自然的风雨过后,又恢复了质朴纯净的美,而人的心灵的风雨,则给这一家人的心灵中留下了更加深厚的情意。在小说结尾,一个新生命即将诞生。正如小说中所说的,那是雅各和莎拉的爱的结晶,是他们的“小宝宝”;但是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共同的爱的纽带,使即将出世的小生命,成了孩子们的“我们的小宝宝”,因为,他(或她)的出世,不仅是他们爱的见证,而且是他们爱的新开始。无疑,一个更加温馨,也更加深厚的爱的故事又开始了。那是大海和草原共同孕育的新的故事。

李  霞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