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版一刷】惊蛰·苹果老师 购买→ ←查看
有2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16317次
 
其他
启蒙读物
文学
教育
自然百科
卡通漫画
人文社科
艺术
语言
体育
电脑网络
工具书
电子出版物
不区分
 

 

 
 
【一版一刷】惊蛰·苹果老师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吴文冰

漓江出版社 2011年11月 出版

库存:> 9

原价:19.0 会员价:38.0
会员折扣:200%

开本:32 装帧:平装

关注年龄: 9~12岁 12~15岁 家长/老师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这是一位成都华德福学校的老师创作的儿童成长小说,清新不俗,特别是作为了解华德福教育理念和在虚构的情境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切身体验,是非常好的读本。虽然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略有理念化稍重之嫌,但这终究是一本充满了理想主义趣味的书,在这个年代很难得。(阿甲) 
 
【内容简介】 
  深蓝儿童越来越多地降临于这个世界,他们带着使命要来拯救这个被成人世界日益污染的星球。他们开始看起来就像所有调皮惹麻烦的孩子,后来,他们的队伍逐渐壮大,在自由自在充满生机的校园中,他们的力量开始汇聚,神奇的事件逐一在24部故事中涌现——人们将会看到一场声势浩大的深蓝运动…… 
  《惊蛰·苹果老师》是第1部,只有四个女孩,她们的力量刚刚复苏…… 
 
【目录】 
1 我叫小风 
2 银杏学园 
3 你吃过苹果吗? 
4 我们的教室 
5 晨颂·晨圈 
6 愿望树 
7 老师,天使是一种动物吗? 
8 爸爸的朋友小里 
9 惊蛰日(上)·收集声音 
10 桃色绯闻 
11 惊蛰日(下)·约会男生 
12 愿望不见啦 
13 深蓝乐队 
14 厨房来客——波丽安娜 
15 第一声春雷 
16 妈妈的约会 
17 福尔摩斯出现 
18 彩虹是一个圆 
 
 
【作者简介】 
    吴文冰,1974年生,四川自贡人。 
  成都华德福教师。 
  一个可爱小女孩儿的母亲。 
  一个诚实男人的妻子。 
  素食主义者。 
  热爱写作。 
  热爱华德福教学活动。 
  愿敞开自己迎接挑战, 
  愿意在37岁以后, 
  开始学习绘画,演讲,戏剧, 
  吹奏笛子和拉大提琴。 
 
 
红泥巴推荐级别: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相关链接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作者或译者自评
  • 有这样一个校园(后记) (吴文冰 ·相关链接
        这是我的第一本故事书,她与一个校园有关。 
        有这样一个校园,我眼看着她从一个篱笆围起来的荒野小院,一点点被喂养,一点点长大。七年之间,她成长为一所有一个圆圆的池塘,一片竹园、一片腊梅林、一大片绿草坪,长满柚树、梨树、桃树,有着银杏树圈、彩绘墙教室的美丽校园。这里有金字塔、木桥、秋千、沙坑、草亭、木亭、树屋,孩子们在其间自由玩耍奔跑。这里的孩子不被考试评判,每个孩子都是最好的,老师呵护他们,以美的艺术化教育帮助他们最终能成为有幸福感的他们自己。 
        这个校园并不属于某一个或某些人。她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来自世界各地的希望和爱喂养着。更有学校工作者们日复一日的辛勤工作,家长们的信任和支持,和来自遥远各国各界的资金支持和指导,使得她“日日新”。 
        面对这个校园,我开始学会谦卑下来。虽然我还做得还很不好,但毕竟已经开始。 
        这个校园叫:成都华德福学校。 
        感恩。 
     
        我的这第一本故事书是被一本杂志约稿逼迫出来的。 
        作为一名阅读写作课教师,我非常有兴趣分享出这个“被逼迫”的故事。 
        在我23岁的时候,我就已经决心要成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了。我一直在写作,虽然并不算勤奋,前前后后也尝试构想出了七八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写出了详细的故事提纲,并且写出了故事的前面几章,最长的大约有三万字,但是没有一个故事写完整了,总是写着写着就觉得写不下去,放弃了。我为此沮丧万分,也羞于向人介绍我正在写作。唯一有一部我终于决定让她呈现在朋友们面前,因为我下定决心无论如何要把她写下去。这部叫着《水晶之城》的作品被我发布到了网站。不过很不幸,我依然没有能坚持把她写完。 
        因为这时候我遇见了“华德福”。 
        之前的思考和艺术追求逐渐被“华德福”三个字一点点颠覆,这并不是一个舒服的过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几乎写不出一个字。 
        忽然有一天,《新教育 读写月报》的主编李玉龙先生向我约稿,说杂志希望能连载一部校园儿童小说,他觉得我能写。因为一年前他看过我的那部《水晶之城》的章节,觉得我的文笔还行。当然这并不是向我约稿的主要原因。 
        更主要的原因是我和“华德福”有那么点关系。主编先生希望我能在这部小说中呈现出华德福教育的理念。当时其实我对华德福教育的整个体系只是一知半解。正因为这样无知,所以在朋友圈子里一聊到教育我言必称“斯坦纳”(华德福教育的创始人),也因此我被我家先生和朋友们讥为“言必称斯坦纳的人”。 
        无论如何,我得益于“华德福”。我开始根据主编先生的需求构想我的故事。在茫茫一边虚无中我寻找那故事的蛛丝马迹,半年时间里建构了七八个故事大纲,又一个个把她们给否决了。无数次想放弃,说我还没有准备好,都被主编先生强有力地否决了。他就是坚持说我能写好。于是,我硬着头皮继续找。 
        终于有一天,在筋疲力尽中似乎是灵光乍现,我清醒过来,我无法在一部短短的儿童故事里揽括整个华德福教育的核心理念,虽然舍不得落下任何一个侧面的具体理念,我也只能从最微小的教育细节着手。华德福教育中的庆典教育给我灵感,结合中国的24节气,我想到了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我可以以节气为线索,一个节气一个故事,用24部故事,不同的创作手法多姿多彩地来呈现我深爱的华德福教育的方方面面!仿佛洞开了一扇天窗,当时我激动得跳了起来。我的后半生似乎因此更加有了意义和阳光。 
        24部!? 
        连总是自信满满的主编先生也被吓着了。 
        不管怎么说,之后我非常快速地写出了我的第一部儿童故事书,定名为《深蓝女孩 惊蛰》,在《新教育 读写月报》2009年全年连载。 
        之后,我再接再励,很快写出了第二部《春分 琉璃花园里的小矮人》,第三部《清明 沿着一条河去旅行》。 
        写完之后,我已经很不满意第一部,因为当时考虑了很多杂志的需求,结果我开始动手修改第一部。几乎是重新写了一遍,把第三人称改为了第一人称,删增了部分章节,正式定名为深蓝系列〈 惊蛰 苹果老师〉。 
        这就是我怎样被“逼迫”着写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部故事书的。我在这个过程之中获得了一股前所没有的完成一件事情的意志力。 
        我之前10年,一直在一些儿童杂志报刊做编辑,压力不大,逐渐养成一种随心所欲的任性,还美其名曰:我喜欢自由,讨厌被拘束。其结果是眼高手低,一事无成。可见,有时候,适当的压力和责任要求是来帮助我们成就我们的梦想的。 
        2010年夏天,我成为了成都华德福学校4~7年级的阅读写作课老师。我鼓励孩子们写作长篇故事,不允许任何一个同学放弃,我以我的经验激励他们。他们中的有些同学一年下来果然完成了9万字或6万字,或3万字的长篇小说。每个同学都从这种不放弃的写作中获得了成长。 
        我的学姐青春小说畅销书作家饶雪漫也曾经给我分享说,一开始她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写出那么多部作品完全是被杂志社出版社给逼出来的。 
        我做编辑时候的恩师杨红樱老师的〈五三班坏小子〉也是杂志社的约稿一点点促成的。 
        如今我也获此殊荣,得以被“逼迫”,终于写出我的第一本书。万分感谢主编李玉龙先生的“逼迫”。 
        同时感谢我的先生,我们的经济并不宽余,他依然支持我做了四年的全职妈妈,使得我可以有心力来从容创作。感谢我的女儿小鹭,她让我重生,并给予我全新的生命能量。 
        感谢我父亲对我童年的呵护,他从不要求我得高分,我数学很糟糕,也很自卑,但我的父亲鼓励我,如果实在不能升学,至少我可以成为一名作家。是父亲的支持和爱使得我从不曾放弃过梦想。 
        感谢我的母亲和妹妹,一直帮助我分担照顾年幼的女儿,使得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作。当年那个发布〈水晶之城〉故事的网站是我妹妹亲手帮我做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个网站间接地促成了后来杂志社的约稿。 
        感谢我弟弟的工作最终促成这本书的出版。 
        感谢来自德国的华德福学校毕业生,志愿者,美丽智慧的丝兰sevnja   ,她为这本书绘画了封面。 
        感谢我8岁的外甥范铭宇,他就读于成都华德福学校二年级,在这本书出版前一个月,他的舅舅发现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已经可以通读〈窗边的小豆豆〉,并正在一本接一本读〈小淘气尼古拉〉,就让他通读了这本书的打印稿。他对我说,大姨,你的故事很好看,我认为写得特别好,和我看的其他书差不多。这对我来说是最好的鼓励和最高的奖赏。 
        但愿阅读这本书的您能喜欢我的故事和我们的学校。谢谢。


会员书评
  • 与作者闲聊《惊蛰·苹果老师》 (阿甲 文冰 ·2011年12月 ·相关链接
    在 2011-12-20  阿甲 <ajia@hongniba.com.cn> 写道: 
     
    文冰,你好! 
     
    你的大作昨晚已经拜读,感觉相当不错,清新不俗,特别是作为了解华德福教育理念和在虚构的情境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切身体验,还是非常好的读本。 
     
     
    我这几年也在不知不觉中与华德福教育结缘(似乎无可避免呵呵),北京、广州、甚至合肥……我的侄子也曾是广州华德福学校最早的学生之一,前两年与邵蕊老师交流也了解她曾在成都华德福工作过几年,好像08年探长还因为地震的缘故去过成都华德福……然后我“不小心”还读了几本斯丹纳博士的书……似乎在这个圈子泡久了就一定会碰头的。 
     
     
    你的作品让我比较清晰地看到了华德福教育的一些思路和方法,真是要谢谢你! 
     
    不过作为儿童小说(如果一定要吹求的话),我感觉理念化的东西略强了一些,故事本身的力量偏弱了一点,也许是人物还不够丰满,多少有点不真实感。如果要与《窗边的小豆豆》相比较的话(当然那实在是一部难以超越的作品),小豆豆与小林校长的那些令人按捺不住感动的琐事,实在很平凡却也感觉很真实(其实肯定多少有些虚构或重述中的美化)。我想,可能是小豆豆的那种纯然的天性与小林校长极其自然的不动声色,很深沉地打动了我们。 
     
    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孩子们的灵性,可是也有一种感觉,当这种灵性被夸耀时便光彩锐减了。所以,比如故事中那位老杨,如果他真的为孩子们好,倒不如静静地体会,哪怕与果子老师私底下分享呢。被夸耀的美与善(而不是自然呈现的),多少有些失真。当然这种很微妙的感觉是不是对我也不清楚,呵呵,只是想到了就说出来吧,免得憋着难受^_^ 
     
    其实还有些经典的作品,也在传递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孩童们奇妙的成长给世界带来的不寻常的力量。比如《绿山墙的安妮》《秘密花园》,尤其是后者,读到后半段时实在有种按捺不住的惊喜。河合隼雄有一本《孩子的宇宙》也有特别好的阐发。可谓不拘一格,殊途同归吧。 
     
    作为一点读后的联想分享,不妥之处请多多包涵哈。 
     
                                                 阿甲 
      
    ======= 2011-12-20 在来信中写道:======= 
     
    阿甲老师: 
           
    你谈到的问题,我也意识到了。这也是我犹豫很长时间要不要出版的原因。 
          
    特别是做了老师之后,有了生活体验之后,更加意识到了我的故事中的本质问题。(这个故事写于08年底,我还没有做老师的经验。)做老师和写作也是一样的,那种概念那种生硬是一个大问题。像小林校长那种淡定是时间磨出来的,如果说《窗边的小豆豆》是很难超越的,更主要指难超越的是小林校长那种人格魅力。其实这也是教育的真正精髓:什么样的人比教什么更为根本。 
          
    我做了老师之后,反而更坦然地看待自己的问题。对于我来说技巧塑造人物需要下功夫,但更为核心的是修炼内功,那种与天地大自然四季轮回同在地与孩子一起同在。也是明白了这点我才决心出版这个两年前的故事。我愿意坦诚地面对自己的真实,这对做老师来说非常重要。 
           
    阿甲,谢谢你的指教。你真的很有眼光。你的直言让我感到非常的温暖。我可以把你的看法贴在我的博客上?我愿意和更多的人一起来探讨。 
                     
                                                 文冰 
     
    ====================================== 
     
    文冰,你好! 
     
     
    如果你觉得不会太唐突,就贴上博客吧:)其实如果要公开评论的话,我还会补充一句:这终究是一本充满了理想主义趣味的书,在这个年代很难得。 
     
     
    我想作者一定会随着后续的故事一起再成长的,所以我不想让读者误会我目前的判断。 
     
     
    有一次跟朋友探讨在这样一个教育体系下“幸存”下来的标准,我说可能是“成长”吧(比如说很多人差不多到高中毕业前后就停止成长了),她说成长的意思可能太模糊,无法成为标准。我想了好久,最近大体上有了稍微清晰一点的概念:我想所谓成长,大概就是能发现并理解自己的不完善,并且努力积极地去接纳吧。人便是在接纳自我不完善的同时趋向完善的。 
     
    我觉得和孩子在一起总是很开心的缘故,大概就是总能感受到成长的力量。在成年人的圈子里,总是死气沉沉的,偶尔才能遇到几个还在成长中的家伙,那实在是值得祝贺的幸存者,有时难免不会惊喜的^_^ 
     
     
    你说教育的真正精髓:什么样的人比教什么更为根本!——恰好这两年我也有类似的感想,也不记得是不是读了什么书的影响,有一天我突然在想,也许所谓良好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与高尚的人待在一起。所谓高尚,自然也不是什么标签的缘故,高尚的人也不会闲的没事干,总是会做点儿什么的,那就邀请孩子一起做好了。所以要教好孩子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自己来做个高尚的人,继续不断地成长,如此而已吧。 
     
                                                 阿甲 
     
    ###################################### 
                                       
    是的,“一起成长”。这也是我的生活领悟。 
    这也是我最后决心成为一名老师的缘故。当我安坐于书房的时候,似乎一切都可以很淡定,很妥帖,当我走进孩子们的群体,我能每天都看到我身上的我执是成块状还是成雾状地密布于我的潜意识里。这种看到并不太舒服,有时候甚至很疲惫。同时我也很清晰这就是我的道路,与孩子们一起成长。这也是我在我的第一部故事中呈现出的,同时,学生也是老师。 
    有时候会觉得很幸福,我总是置身于不断成长的人群之中(或者是自己择群体而居的缘故)。当自己在成长之时带给家人和邻里朋友的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也看到你们的红泥巴一直在成长,在做事情。你们两兄弟,我是逢人都推荐。你们已经在做最好的教育工作。 
    谢谢。 
     
                                                 文冰
    书评人打分: ★★★★★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