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维尼阿噗(金水桶·名著阅读与成长文库第二辑) 购买→ ←查看
有1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10195次


 

 
 
小熊维尼阿噗(金水桶·名著阅读与成长文库第二辑)
WINNIE-THE-POOH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英)A.A.米尔恩
陈丽婷
李文俊

浙江文艺 2009年04月 出版

暂无库存

原价:13.0 会员价:10.4
会员折扣:80%

开本:32 装帧:软精

关注年龄: 3~6岁 6~9岁 9~12岁 9~99岁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英国作家A.A.米尔恩分别于1926年、1928年出版的《小熊维尼阿噗》和《阿噗角的小屋》在英文世界家喻户晓,后来更因迪斯尼据此改编的“小熊维尼”系列动画片而风靡全世界。也许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小熊维尼和他的朋友们的形象基本定格于动画片的处理,但实际上作为经典童话的“小熊维尼阿噗”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在20世纪末曾有一个很有趣的评选,一家著名的学术杂志布莱克维尔邀请来自17个国家的知名学者评选“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图书”,在评出的105本图书中竟有两部童话入选,一部是《柳林风声》,另一部就是《小熊维尼阿噗》。与动画片中讨人喜爱的形象相比,原汁原味童话中的“小熊维尼阿噗”具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气质,在让我们看到专属于童年的幼稚可爱、淳朴品质的同时,还让我们品味到一种朴拙的智慧,这种智慧往往只在童年时“昙花一现”,绝大多数人长大之后便忽视了、遗忘了,殊不知那很可能是真正的大智慧。美国作家Benjamin Hoff某一天惊讶地从维尼阿噗的身上发现了古老的东方哲学,于是写了一本颇为畅销的The Tao of Pooh(《阿噗之道》),讲述小熊维尼阿噗故事中的哲学启示——老庄的“道”。 
    关于原作的中文译本有很多,所以对于读者而言选择译本也是颇为困扰的问题。评判译本的优劣并不容易,对于WINNIE-THE-POOH更不容易。这两本小书的英文原文看上去似乎很容易,理解字面的意思一般也不困难,但在浅白的表面之下,它们俏皮的趣味、不断冒出来的语言游戏,都是极不易处理的,要在中文中找到同样浅白的语言,同时最大可能地保留那种微妙的趣味,甚至要尽可能照顾好玩的语言游戏,这简直就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如果我们读到某个译本,觉得虽然也很通顺、意思清晰,但是很不耐嚼,似乎读不出更多的趣味,那么很可能那不是一个好译本。 
    在目前能读到的中文译本中,我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有两种:任溶溶先生译的《小熊维尼·阿噗》《阿噗角小屋》,李文俊先生译的《小熊维尼阿噗》《阿噗角的小屋》。这两种译本其实有着很大的不同,任译本更追求地道的儿童浅语,总体上比较适合直接读给年龄较小的孩子听,但为了照顾到直接让孩子听懂、读懂,这个译本也多少有些放弃;相比之下,李译本更注重追求原汁原味,遇到不可能用同样浅显的语言传递趣味的地方,时常“铤而走险”,使用了许多在一般的儿童读物中很少见到的词汇和用法,不过也恰恰是读到这些地方时,熟悉作品的读者才能会心一笑。所以如果作为成年读者(或大孩子)自己阅读的话,李译本也许能带来更多的琢磨。对于爱好翻译的发烧友,两个版本都颇值得学习研究,特别是针对书中的语言游戏,两位翻译家各出奇招,比较参详之下必大有收获。(阿甲) 
 
    本书的原文名称是:WINNIE-THE-POOH, 是英语儿童文学中的一部名著,自1926年出版以来,经久不衰,许多国家都有译本,印数恐怕都无法统计了。这本书不但少年儿童爱读,成年人看时,也常常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能使他们忆起自己的童年,而且是时不时会感到作者对人性具有相当透彻的理解。 
    《小熊维尼阿噗》一书,原来是作家为了哄自己的男孩入睡,每晚都要给他讲的故事。后来这些故事被作家提炼成了两本小说。再后来又经华尔特·迪斯尼改摄为多部头动画片,自然更是风靡全球。 
    作者于1928年出版的《阿噗角的小屋》(The House At Pooh Corner)一般被认为是这本书的续集。 
 
【作者简介】 
A.A.米尔恩,或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1882~1956),英国著名剧作家,小说家,童话作家和儿童诗人。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 。1906年起就在英国老牌幽默杂志《笨拙》工作,写了大量幽默诗文,还曾把格雷厄姆的《柳林风声》改编成剧本《蛤蟆府的蛤蟆》,这个剧每年圣诞节英国都要上演。创作的童话主要有《小熊维尼阿噗》(1926),《阿噗角的小屋》(1928)等;儿童诗集《当我很小的时候》(1924),《我们已经6岁了》(1927)等。轻喜剧《皮姆先生过去了》,《迈克尔和玛丽》;儿童剧《假象》。此外还有侦探小说《红房子疑案》等。 
 
【译者简介】 
    李文俊,原籍广东中山.1930年生于上海,1952毕业于复旦大学。长期就职于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曾任《世界文学》主编、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文学艺术翻译委员会主任等职。福克纳作品的主要译者和研究专家。译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押沙龙,押沙龙!》,卡森·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之歌》、塞林格的《九故事》等。近年译的儿童文学作品有伯内特夫人的《小公主》、《小爵爷》、《秘密花园》,辛西娅·赖伦特的《想念梅姨》,米尔恩的《小熊维尼阿噗》等。2005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为“资深翻译家”。 
 
【简评】 
    结识维尼阿噗,只是结识一个小熊。可结识这样的一个小熊,一个孩子究竟会增添多少快乐、多少风趣、多少明媚的人格、多少永远的想念,那只有去问一个孩子了。只有去问他们的长大了。问他们是一个老奶奶、老爷爷的时候。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  
 
    米尔恩可以说在儿童文学的领域内对英国式的狂放型的幽默文学有所发展。我们似乎可以看见他用了一根“语言的长矛”,在二十六个字母组成的密林里横冲直撞,时不时还因为自己有所斩获丽身子瘫软与哈哈大笑。译者在翻译此书时,奉行的原则自然仍是以“信达雅”中的第一个“信”字当头,但是也忍不住技痒,会借机施震出些“花拳绣褪”,以期能与“绷紧了脸说笑话”的调侃式的原文风格相匹配。      
                    ——本书译者、资深翻译家:李文俊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在本章中我们结识了维尼阿噗和一些蜜蜂,故事也由此展开 
第二章 在本章中阿噗外出串门,却被卡住了无法脱身 
第三章 在本章中阿噗和小猪出去打猎,险些逮住一只妖妖兽 
第四章 在本章中咿唷丢了一根尾巴,阿噗却捡到了一根 
第五章 在本章中小猪遇到了一只大笨象 
第六章 在本章中咿唷过生日,他得到了两件礼物 
第七章 在本章中袋鼠妈、袋鼠娃来到森林,小猪却洗了个澡 
第八章 在本章中克里斯托弗·罗宾带队去北极探天 
第九章 在本章中小猪被大水围了个严严实实 
第十章 在本章中克里斯托弗·罗宾大摆筵席,大家互道珍重 
译后记我们都是阿噗 
……
 
红泥巴推荐级别: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作者或译者自评
  • 译后记:我们都是阿噗 (李文俊 )
        本书的原文名称是:WINNIE-THE-POOH, 是英语儿童文学中的一部名著,自1926年出版以来,经久不衰,许多国家都有译本,印数恐怕都无法统计了。这本书不但少年儿童爱读,成年人看时,也常常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不仅是因为这本书能使他们忆起自己的童年,而且是时不时会感到作者对人性具有相当透彻的理解。书中的阿噗与其他动物,形式上是动物,但是又都通人性。他们身上的毛病、弱点、缺点、特点(应该说也还有不少质朴的优点),种种憨拙可笑之处,我们自己的身上幼年时有,长大后仍然也有(只是隐藏伪装得更深罢了),直到今天七老八十了不但未能退尽,反而“返老还童”,倒是更加昭彰了。我在译的时候,总是不由得觉得:这书中所写的不就是我吗?不就是我周围的芸芸众生吗?阿噗是我,我也曾是与仍然是阿噗,我就是阿噗。我们大家都多多少少也是阿噗。英国人是阿噗,我们中国人也一样是阿噗。大家都同样具有阿噗一伙的种种小毛病,例如:有点儿自私偷懒,却又不肯老老实实地承认,总要找出理由来自我辩解和自我原谅;明明自作聪明,做错了事,吃了亏,却还要自我辩解、自我安慰而且还会自鸣得意、自我吹嘘(这一点简直有点像鲁迅笔下的阿Q了)。我甚至都有点觉得,阿噗(书中也有时称为阿P)一伙,在形象的具有普遍意义上,很有点像鲁迅稍早(1921年12月,比米尔恩早五年)创作出来的典型人物阿Q,不过阿Q是鲁迅用蘸着含酸液的自己的血写成的,而阿噗则是米尔恩微笑着用自己的泪写成的。而且我还注意到,两部作品,在写作的格局与篇幅上,也有相似之处,都是用中心人物的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而成的十万字左右的中篇。 
        作者米尔恩(A.A.Milne,1882—1956),英国人。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曾在英国著名幽默杂志《笨拙》担任编辑,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他是一位多产作家,小说、剧本、诗歌、散文都能写。但他的多种文学作品却因稍后出版的儿童文学杰作而变得黯然失色。他最蜚声文坛的四部儿童文学作品是:诗集《想当年我们曾多么年轻》(1924)、小说《小熊维尼阿噗》(1926)、诗集《现在我们六岁了》(1927)和小说《阿噗角的小屋》(1928)。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在1927年答某报问“你最愿意写过的书是什么?”时,曾经这样回答:一、《莫比·迪克》①;二、《莫尔·弗兰德斯》②;三、《想当年我们曾多么年轻》。他说:“我自然会非常一相情愿地希望,我能够比米尔恩先生更早就想到了其中的一切。”足见米尔恩在他的心目中地位是不一般的。 
        《小熊维尼阿噗》一书,原来是作家为了哄自己的男孩入睡,每晚都要给他讲的故事。后来这些故事被作家提炼成了两本小说。再后来又经华尔特·迪斯尼改摄为多部头动画片,自然更是风靡全球。这两本,中译本想必已有不少,我自然不见得能译得更好。但我在阅读原文时,常能发现一些与英语文化、英国人性格有关的妙处,便试着用稍稍调皮一些,甚至态度上不无“放肆”的方式,用更趋于“神似”而字面上不过于拘泥原文的文字,尽可能将原文中,特别是双关语与阿噗的那几首诗里的趣味,传达出来。要说做到了“曲尽其妙”,则是绝对不敢的。另外的一点是,我一向不大赞成用过火的“儿童腔”来译儿童文学作品,那样显得很假,很做作。当然,家长在给低龄幼儿念童书时,必定会适当地化改成自己觉得是最合适的语言(往往是方言以及只有自己一家才会理解与喜欢的特殊用语),既然是这样,这道“工序”便大可不必由译者来越俎代庖了。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