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简史 购买→ ←查看
有2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34687次


 

 
 
万物简史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美)比尔·布莱森
严维明 陈邕

接力出版社 2005年02月 出版

库存:1

原价:36.8 会员价:32.4
会员折扣:88%

开本:16 装帧:软精

关注年龄: 12~15岁 15岁以上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拉火山喷发引发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发现第一批陆地动物鱼甲龙化石的瑞典古生物学家贾维克居然数错了手指、脚趾的数量,还把化石藏了48年不让别人看…… 
 
  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本书2003年5月在美国出版后,连续数十周高居《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排行榜最前列,荣登亚马逊网站2003年度十大畅销书之列,在年度科学图书排行榜中,本书更是勇夺桂冠。2004年初,被美国《科学》杂志评选为2003年度最佳科学著作之一。2004年6月又一举夺得了由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的世界最著名的科普图书大奖──安万特(Aventis)奖。 
 
  关于作者: 
 
  比尔·布莱森,享誉世界的旅游文学作家。1951年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毕业于美国德雷克大学。从1973年起,曾在英国居住20年之久,任职于《泰晤士报》与《独立报》,同时也为《纽约时报》、《国家地理杂志》等刊物撰文。后搬回美国,现与妻子和四个小孩居住于新罕布什尔州的汉诺威市。 
 
  布莱森擅长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他所游历的世界,在他的书里,英国式的睿智幽默与美国式的搞笑绝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他的尖刻加上他的博学,让他的文字充满了幽默、机敏和智慧,使他自己成为“目前活在世上的最有趣的旅游文学作家”(《泰晤士报》)。 
 
  代表作有《哈!小不列颠》、《欧洲在发酵》、《一脚踩进小美国》、《别跟山过不去》、《请问这里是美国吗?》等多种,每本均高居美、英、加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其中《哈!小不列颠》更被英国读者推选为“最能深刻传达出英国灵魂的作品”。 
 
  作者不但才华横溢,兴趣亦十分广泛,在语言学方面著有《麻烦词汇词典》、《母语》、《美式英语》等书,皆为拥有广大拥趸的幽默之作。 
 
  关于译者: 
 
  严维明,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教授。曾留学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哥伦比亚特区大学及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1995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译有《雾都孤儿》、《汤姆·索耶历险记》等几十种,以及散文集《西欧见闻》和《大洋彼岸》。 
 
  陈邕,文学硕士,198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文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199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 
 
  媒体赞誉: 
 
  《万物简史》似乎注定要成为一部现代科普著作的经典。── 《纽约时报》 
 
  迄今为止为普通读者所写的有关现代科学发现的最好的书。── 《星期日电讯报》 
 
  阅读布莱森的作品,就像是在聆听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和作者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与达尔文、爱因斯坦、牛顿这样的巨匠一起遨游科学的海洋,探索宇宙和世界的奥秘,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都是十分有意义的一件事。── 《出版商周刊》 
 
  再过一二十年,布莱森一定会收到不少年轻科学家的来信。他们告诉他,是他的书引领他们走进了科学的殿堂,使他们明白了应该怎样度过他们的一生。── 《俄勒冈人报》 
 
  《万物简史》必将引发销售狂潮,其结果是数以百万计的人将对宇宙万事万物和万千生命比以前有更多的了解。── 《每日电讯》 
 
  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推荐: 
 
  科学其实并不如人们想像的那样神秘和高深,它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周围。── 许智宏(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 
 
  一次富于智慧、风趣幽默而又大开眼界的科学之旅。── 甘子钊(中科院院士、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第一首席科学家) 
 
  我认为这是值得向所有青少年朋友们推荐的一本优秀科普读物。── 何祚庥(中科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 
 
  《万物简史》可以跻身于最引人入胜的图书之列。── 彼特·阿金斯(牛津大学著名教授、国际理论和应用化学联合会会长) 
 
  这部雄心勃勃的著作,通过一种富于智慧和极易理解的方式,将科学与最广大的潜在读者联系在了一起。── 罗伯特·温斯顿(英国皇家学会安万特奖评委会主席) 
 
  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如果所有学校都将其列入科学教育的首选教材,那么它们将变得更加富有吸引力。── 提姆·弗兰纳里(南澳科学委员会主席、《自然的缺环》作者)
 
红泥巴推荐级别: ★★★★★

关于本书的成就与赞誉
2004年英国皇家学会安万特奖获奖作品! 
《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排行榜顶级畅销书! 
亚马逊网站2003年度十大畅销书之一;亚马逊网站2003年科学类图书第1名! 
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许智宏亲自作序;中科院院士甘子钊、何祚庥及国际知名科学家彼特·阿金斯、提姆·弗兰纳里联袂推荐!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会员书评
  • 一本不要错过的书 (萝卜探长 ·2006年03月 )
        对于孩子来说,这本书看起来似乎外表相貌平平,而且有438页之多。40多万字的大部头严肃读本,很容易和人们失之交臂。但是,如果你打开任何一页,都可以趣味盎然的一路读下去。 
     
        这是可以把它当成趣味科学史来读的书,历史上,每一个新的科学发现都是对传统及权威的挑战。矛盾和冲突的戏剧化和历史趣闻被作者一一挖掘出来,展现在读者面前。文本风格上多少有点冷幽默的味道,很是耐品、耐读。特此隆重推荐! 

    书评人打分: ★★★★★
  • 从万物的故事里走近科学 (董煜宇 ·2005年08月 )
       人常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我们生存的宇宙里确实有许许多多的神奇而美妙的事物。可是,要了解万物神奇美妙背后的科学奥秘确非易事。虽然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虽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由于分科越来越细的科学研究,越来越深奥的科研成果、只注重知识忽视素质训练及科学普及的教学风气等原因,使得人们对揭示万物奥秘的科学望而却步,与科学的距离越来越远。这样,人们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时,因为不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无法真正欣赏宇宙万物的神奇与美妙。  
     
        像许多人一样,童年时期对宇宙万物充满了好奇的比尔·布莱森也遇到类似的困惑与无奈。念小学四、五年级时他得到一本科普书,书里有一幅能让人浮想联翩的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剖面图,但让他失望的是,无法从文字的说明部分找到他希望知道的关于地球的种种有趣的问题的答案。因此,童年的比尔·布莱森认为该书的作者似乎有意把一切弄得深不可测,进而怀疑所有教科书的作者似乎有个普遍的阴谋:极力确保他们写的材料绝不过于接近稍有意思的东西。正是这种从童年时期就开始孕育的想通过理解科学轻松了解宇宙万物奥秘的强烈愿望,才促使成名后的他,抱着“让科学也可以是非常有趣的”目标,花了三年的时间读书看报,寻访很有耐心、德高望重、愿意回答无人吭声的特别问题的专家,最终写成了《万物简史》这部为“万物写史”、“为宇宙立传”的科普佳作。  
     
        《万物简史》一书结合最新的科学发现,以故事的形式勾勒了人们认识宇宙、探索万物的科学历程,再现了科学发展史上那些激动人心的一幕一幕。从宏观的宇宙大爆炸学说建构,到微观的夸克粒子理论创立;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从莱尔地质渐变理论的形成,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完善;从达尔文生物进化学说的提出,到人类基因工程的实施;从冰川理论的出现,到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探讨……其内容涉及天文学、古生物学、物理学、化学、气候学、地质学、生命科学、人类学等学科,作者藉旅游文学创作的经验智慧和对相关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以幽默风趣的笔法,谈天话地、说古论今,引领你进入天地万物的深处,欣赏大千世界的神奇与美妙。抽象艰涩的科学知识,在作者的笔下变成了娓娓动听的科学故事: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然后逐步膨胀,现在仍然在继续;人类居住的地球曾经遭受过小行星或彗星的剧烈撞击,这颗行星本身也是很危险的地方,地下的烈火会以地震或火山的形式表现出来,美国著名的黄石公园竟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人体的细胞是一个有着1亿亿个公民的国度,每一个细胞都以某种特有的方式全心全意为人的整体利益服务,人类的生命历程充满了灾难与神奇。通过类似这样的许多妙趣横生的科学故事,让读者不知不觉进入到科学的世界里,留恋忘返。  
     
        科普的书籍的目的不仅在于把深奥的科学知识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播给公众,也在于通过阐释科学发现的前前后后向公众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万物简史》中,作者巧妙地把体现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细节以及科学家的轶闻趣事穿插在故事中,使读者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学到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方法,认识科学活动的本质以及科学家的真我风采。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虽然与胡克、哈雷和雷恩的打赌的偶然因素有关,但更与他本人潜心研究、刻苦探索密不可分;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的周期规律,是从北美洲的单人牌戏中获得了灵感,经过耐心细致的反复工作,才最终完成;爱因斯坦发表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这篇著名的科学论文,竟然没有脚注,没有引语,几乎不用数学,没有提及影响过该论文的任何作品,好像是全凭思索,独自一人没有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得出了结论;科学发现的过程中也充满了傲慢与偏见,充满了势不两立的较量,作为气象学家的魏格纳因为不是地质学圈子里的学者,刚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时,曾遭受了地质学界权威人士的种种非议和讥讽,以致很长一段时期被人冷落,但最终为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赫胥黎和大主教威尔伯福斯关于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激烈争辩,曾让在场的一位名叫布瑞斯特的太太当场昏厥过去;科学家中也有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古生物学家欧文就曾千方百计地把朋友的科研成果窃为己有;在实际生活中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情趣各异、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本人至少有一半工作时间花在炼金术和反复无常的宗教活动方面;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试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如此等等。让读者感觉到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和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巨匠一起遨游科学的海洋,体验科学探索的不平凡历程。  
     
        在作者看来,了解探索自然、认识万物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科学知识,还在于更好地认识世界的未来和人类自身,通过不断探索,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佳试验方法。《万物简史》一书在通过科学的故事讲述世界的神奇与美妙的同时,也渗透出浓厚的人文情怀。剧烈的地壳运动会造成地震或火山爆发,1775年万圣节发生在葡萄牙里斯本的大地震曾经造成6万人死亡,1815年印尼松巴哇岛坦博拉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曾夺走10万人的生命,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地球的内部情况知之甚少,在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方面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人类还处在认识自然、了解宇宙的初始阶段。作者通过讲述渡渡鸟、鸠鸽等一些动物灭绝的故事,揭示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的出现对其他生命来说可能是一个坏消息,在整个生物史上,地球上平均每四年就有一种动物灭绝,但人类所造成的动物灭绝的数量可能是这个速度的12万倍。在宇宙中任何一种生命都是一个奇迹,因此,作者期盼,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在享受存在的恩典以及独一无二欣赏这种存在能力的同时,应该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使世界变得更美好。拥有改变地球命运能力的人类,应当做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试验。  
     
        《万物简史》以独特的方式把宇宙万物背后的科学奥秘一一展示,使读者能从万物的故事里走近科学、认识科学。诚如2003年该书获得世界科普图书大奖万安特奖时的评委会主席罗伯特·温斯顿所言:“通过一种富于智慧和极易理解的方式,将科学与最广大的潜在读者联系在了一起。”阅读简史,定会受益无穷。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书评人打分: ★★★★★

内容摘引

  欢迎,欢迎。恭喜,恭喜。我很高兴,你居然成功了。我知道,来到这个世界很不容易。事实上,我认为比你知道的还要难一些。

  首先,你现在来到这个世界,几万亿个游离的原子不得不以某种方式聚集在一起,以复杂而又奇特的方式创造了你。这种安排非常专门,非常特别,过去从未有过,存在仅此一回。在此后的许多年里,(我希望)这些小粒子将任劳任怨地进行几十亿次的巧妙合作,把你保持完好,让你经历一次极其惬意而又赏心悦目的旅程,那就是生存。

  为什么原子这样自找麻烦,这还搞不大清楚。形成你,对原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心旷神怡的事情。尽管它们如此全神贯注,组成你的原子其实对你并不在乎--实际上甚至不知道你在哪里。它们实际上也不知道自己在哪里。它们毕竟是没有头脑的粒子,连自己也没有生命。(要是你拿起一把镊子,把原子一个一个从你的身上夹下来,你就会变成一大堆细微的原子尘土,其中哪个原子也从未有过生命,而它们又都曾是你的组成部分,这是个挺有意思的想法。)然而,在你的生存期间,它们都担负着同一个任务:使你成为你。

  原子很脆弱,它们的献身时刻倏忽而过--简直是倏忽而过,这是个坏消息。连寿命很长的人也总共只活大约100万个小时。而当那个不太遥远的终结点或沿途某个别的终点飞快地出现在你眼前的时候,由于未知的原因,你的原子们将宣告你生命的结束,然后散伙,悄然离去成为别的东西。你也就到此为止。

  不过,这事儿还是发生了,你可以感到高兴。总的来说,据我们所知,这类事情在宇宙别的地方是没有的。这的确很怪,原子们如此大方、如此协调地聚集在一起,构成地球上的生物,而同一批原子在别处是不肯这么做的。不说别的,从化学的角度来说,生命只有这个世界上才有,真是不可思议:碳、氢、氧、氮、一点儿钙、一点儿硫,再加上一点儿很普通的别的元素--在任何普通药房里都找得着的东西--这些就是你的全部需要。原子们惟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们形成了你。当然,这正是生命的奇迹。

  不管原子在宇宙的别的角落是不是形成生命,它们形成许多其他东西;实际上,除了生命以外,它们还形成别的任何东西。没有原子,就没有水,就没有空气,就没有岩石,就没有恒星和行星,就没有远方的云团,就没有旋转的星云,就没有使宇宙如此动人、如此具体的任何别的东西。原子如此之多,如此必不可少,我们很容易忽视它们实际存在的必要性。

  没有法则要求宇宙间充满物质微粒,产生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光、引力和其他物理性质。实际上也根本不需要宇宙。在很长时间里就没有宇宙。那时候没有原子,没有供原子到处飘浮的宇宙。什么也没有--任何地方什么也没有。

  所以,谢天谢地,有了原子。不过,有了原子,它们心甘情愿地聚集在一起,这只是你来到这个世界的部分条件。你现在在这个地方,生活在21世纪,聪明地知道有这回事,你还必须是生物方面一连串极不寻常的好运气的受益者。在地球上幸存下来,这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自开天辟地以来,存在过上百上千亿物种,其中大多数--据认为是99.9%--已经不复存在。你看,地球上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而且是令人沮丧的脆弱的。我们产生于一颗行星,这颗行星善于创造生命,但又更善于毁灭生命,这是我们的存在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

  地球上的普通物种只能延续大约400万年,因此,若要在这里待上几十亿年,你不得不像制造你的原子那样变个不停。你要准备自己身上的一切都发生变化--形状、大小、颜色、物种属性等等--反复地发生变化。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变化的过程是无定规的。从"细胞质的原始原子颗粒"(用吉尔伯特和沙利文的话来说),到有知觉、能直立的现代人,要求你在特别长的时间里,以特别精确的方式,不断产生新的特点。因此,在过去38亿年的不同时期里,你先是讨厌氧气,后又酷爱氧气,长过鳍、肢和漂亮的翅膀,生过蛋,用叉子般的舌头舔过空气,曾经长得油光光、毛茸茸,住过地下,住过树上,曾经大得像麋鹿,小得像老鼠,以及超过100万种别的东西。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演变步骤,只要发生哪怕最细微的一点偏差,你现在也许就会在舔食长在洞壁上的藻类,或者像海象那样懒洋洋地躺在哪个卵石海滩上,或者用你头顶的鼻孔吐出空气,然后钻到18米的深处去吃一口美味的蚯蚓。

  你不光自古以来一直非常走运,属于一个受到优待的进化过程,而且在自己的祖宗方面,你还极其--可以说是奇迹般地--好运气。想一想啊,在38亿年的时间里,在这段比地球上的山脉、河流和海洋还要久远的时间里,你父母双方的哪个祖先都很有魅力,都能找到配偶,都健康得能生儿育女,都运气好得能活到生儿育女的年龄。这些跟你有关的祖先,一个都没有被压死,被吃掉,被淹死,被饿死,被卡住,早年就受了伤,或者无法在其生命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刻把一小泡遗传物质释放给恰当的伴侣,以使这惟一可能的遗传组合过程持续下去,最终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令人吃惊地--产生了你。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