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阅读—问与答  


推荐书目(按年龄)

推荐书目(按类别)

如何阅读

有关图书

阅读故事

相关问题
 

 
【标题】关于精读和泛读的困惑
【作者】筱音爸爸
【来源】新浪亲子阅读论坛
 
  主题:关于精读和泛读的困惑,请教筱音爸爸和有经验的妈妈

作者:小心心妈妈

为孩子大声读,该怎么读,怎么引导才能既保护且更激发孩子的兴趣,又真正地做到了理解能力的提升?

其实,在理解能力上怎样提升对字词的理解,我是做了些工夫的。因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总觉得有些字词,如果不挑出来个别地通过情境游戏来让孩子理解,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是不会主动问及含义(可能也是年龄还不到),而事实上也是不理解这些含义的。所以我会在讲完故事后,就故事里出现的我以为心心不理解的字词,如“咆哮”“尴尬”……和心心做些情境界的互动游戏,帮助孩子对字词义的表面的理解和结合故事情境的神会。

可是这又涉及一个精读和泛读的问题。心心现在的书很多,且还在源源不断地上架,看着这些花花绿绿的封皮图画书,小家伙和她的妈妈都很兴奋。这样,以前数天讲一本书的经历不知从何时起已经不复返了,现在是一天讲几本图画书,由她挑。妈妈尽量在给她挑的书里做到每本故事书能听三遍以上。可即使如此,我还是很疑惑,这样子的泛读,对她的理解能力到底有多大的提高?在这个年龄段,是不是读透一本书比通读几本书来得有意义得多?

前两天看琬妈的贴,她提到教授曾提醒每天让孩子够一够她理解能力的极限很重要,不要老在她的理解能力里阅读。每天够一够,非常有利于阅读和理解能力真正提升。可是具体怎么做,怎么选书,她没有提及。我想在此请教筱音爸爸和有经验的妈妈。

主题:小心心妈,对这个问题我是这么想的

作者:筱音爸爸

首先,我觉得语言始终是一种工具,孩子在阅读的过程,重要的是对阅读对象本身的理解,还有整体的阅读感受,语言的学习倒像是在不知不觉中自然生成的。我比较偏向于这样的阅读状态,读者完好地理解了原意甚至字面背后的意思,但可能忘记了原话是怎么说的。

我有时候就会碰到类似的状态。知道曾经有人说过大概类似的话,原意和深意都能理解,但忘记那人是怎么说的,甚至是中文还是英文都会忘记。

我相信,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比大人还强。这有点类似本能的东西,孩子甚至可以天然地纠正大人的某些语言错误。所以,我想能让孩子多接触,特别是相似状态的不同的表述方法,这是最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反过来,大人如果总是拿着一种或几种素材,反复考究孩子的语言理解(实际上是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理解去理解),这反而会限制孩子的发展。所以我不太主张给小孩子一般意义上的精读。相比之下,聊书会更有效且更有意义。

我读过一本小册子,应该是俞平伯的《读词偶得》,其中收录的一部分是俞平伯先生父亲的一个讲古诗的点评,那位老先生经常拉自己的三个孩子在一起,讲评古诗。我想他的这种讲评大概算是精读。对于这种经典,孩子们早已耳熟能详(估计已背得滚瓜烂熟),当父亲的又能集多年之造诣,以聊天的方式加以提点,这种精读,当然是非常有意义的。只要孩子们也能喜欢。但是就大多数读物而言,我想并不适合这么做。

对于心心这么大的小孩子来说,我想“重复”二字很重要,这本来也是孩子的天性。重复的要求越强烈,就说明孩子喜爱的程度越强烈。筱音也有许多书,不少书读一两遍就放到一边,但有些书却是要经常读的,有时重复的密度很高,我有时候会开玩笑地说“饶了我吧,怎么换点儿新鲜的”。其实,我觉得重复是挺好的事情。

我观察孩子通过阅读学语言,主要是靠带兴奋点的强记,还有反复比较,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往往为了阅读本身的快乐体验,不愿意就语言的问题提问,也不大愿意回答大人中途对这种问题的提问,他们遇到语言上的“难点”,往往采取“强记-暂时搁置”的态度,如果恰好在另外的地方遇到同样的“难点”,他们就会“噢”地恍然大悟,如果搁置得太久,可能遗忘,甚至产生歧义。我觉得这都很正常。只要接触得多,迟早会恍然大悟的。

我们可以看看苏斯博士的书,他的童话就是很典型的不断反复语言点的故事,如果能找到原版来看看,就会发现他往往在一篇故事中,不断重复一些词语和说法,然后翻来覆去又来一遍。大概正是因为如此,他的作品被美国的教育部推荐作语言学习辅助读物。

现在中文作家中特别留意这种问题的好像还没有。但让孩子接触多种作品,自然也会起到类似的效果。

还有,关于挑战孩子的语言理解力,我想也是一件适可而止的事情。我认为,在语言的学习上,简单并不等于不好。而在阅读的问题上,理解除了语言本身,还包括情感上的,社会常识上的(大概也就是阅历吧),如果是图画书,还包括对图画叙事的把握;另外,我觉得也有综合的智力因素,包括逻辑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所以,我认为不宜让语言学习在阅读中占太重的位置。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