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阅读—问与答  


推荐书目(按年龄)

推荐书目(按类别)

如何阅读

有关图书

阅读故事

相关问题

 

   
【标题】5岁孩子的阅读
【作者】筱音爸爸
【来源】新浪亲子阅读论坛

 
 
 问:凯艺的阅读。

作者:凯艺妈妈 

在姥姥家的一天,姥姥说凯艺给姥姥讲的故事真好,由于我不在身边所以没有感觉到怎么的好,回到家凯艺就要求给我讲故事猫儿历险记,天呢,奇迹出现了,凯艺竟然几乎一字不差的全把故事的内容给我复述出来,(很少的部分经过我的提醒),凯艺一边翻着书

一边给我讲故事,不知道的人还认为凯艺认识上面的字了呢,实际上是凯艺把上面的内容全背下来了,我一算,这本书足有28页,每一页足有70字左右,共有2000字左右呢,我都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呢,凯艺的记忆力真好。值得说的是对于这本书凯艺喜欢的不得了,而

且每天的睡前故事总是让我给她重复讲这个故事,一共讲了大概有20多遍了吧,只是因为凯艺喜欢应凯艺的要求就这么讲着,睡前故事我是让凯艺先选好自己喜欢的书放在床上等洗刷完毕我们再一起享受亲子阅读的时间,没想到凯艺竟然把整本书都给记住了,这真是我所没有想到的。

凯艺现在正对字比较敏感,走到外面经常指着广告让我念给她听,我现在也正在交她识字,但是书上的内容我还没有进行指读因为恐怕影响阅读效果,现在凯艺几乎把整本书都背下来了,在这个基础上我怎样提高她的识字能力呢?

是不是孩子经常看同一本书慢慢的就会识字了呀?

答:凯艺妈,筱音比凯艺大一岁呢。

再过一个月她就要5岁了。不过她的个头很小,好多人见到她都说以为只有3岁呢。

你说的凯艺的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我想,大多数孩子在3到5岁左右都具备一种很奇特的能力,就是有可能将一个反复读的故事“吃”下来,几乎完整不落地讲出来。而且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们的记忆是那种连续的、完整的。你可以试试看,是不是凯艺也这样:比如说《猫儿历险记》,你请凯艺从中间某一句话开始,讲讲后面接下去的话是什么。她很有可能无法从中间开始,不得不再从头开始。

在孩子的阅读中,我比较侧重于结合“讲故事”和“读故事”的方式,讲有讲的妙处,读有读的好处。孩子在“吃”的过程中,不但可能不识字,而且还可能字句连什么意思都不太明白,只是囫囵吞枣下去,再慢慢反刍,有可能甚至反刍好几年。

筱音在接近3岁的时候就吞下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名字是《小精灵和蒸汽马车》,第一次让我惊讶不已,因为即使让我背都未必背得下来。后来她肯定吞下了不少书,症状是:当你读错的时候,她就会来纠正你。但是她未必有兴趣复述出来。特别有趣的是,她接触过不下5个版本的西游记,那些故事的内容、文字和对话,都各自有些不同的地方,她居然记得许多不多版本的细节,会告诉我那本书里是那么讲的,这本书里是这么讲的。她愿意复述的最长的一本书是小人书《白蛇传》,那是上下册,她乐意讲下册,那是老版本的小人书,用繁体字写的,她肯定大部分看不懂,而且文字非常书面化,有点老白话文的味道。在她心情好的时候,听她随口讲一遍,差不多会有半个小时,的确是非常让人吃惊的事情。但如果要求她讲,她肯定是不讲的。呵呵。

不过,我最佩服这个小丫头的地方,还不是这种复述的记忆力,而是她对图画细节的敏感。她能发现许多我无法发现的细节,而且只要一本书有画,画得还可以,她就能连蒙带编地“读”出来,不管文字是否识得。特别是,不管她猜得对不对,她都会感到自鸣得意。这个本领,估计我这辈子是无法获得了。

我现在还没有开始专门教她认字,总是要等她来问。我的感觉是,在蒙和猜的状态下阅读,有一个很宝贵的新鲜、饥渴和发现的乐趣,这种乐趣会带着孩子越走越远,直到有一天,我相信会根本不需要纯粹意义上的识字。相对来说,我更喜欢和她探讨词语、情境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有时候你知道每一个字的意思,但加在一起还是很糊涂,这个时候就需要好的引导了。

比如,昨天我们看到一个广告牌“名优香烟”,就探讨了好一会儿到底什么是“名优”的问题。还有一本书《亚卡利和大鹰》中,一个印第安人对亚卡利的爸爸说:“你孩子的想象力像野马一样奔放”,这句话让她缠了我好几次问是什么意思;还有一匹野马看到亚卡利骑在另一匹野马小雷霆上,就说:“我喜欢自由”,小雷霆就对亚卡利说:“他还不知道什么是友谊。”解释这两句话也是费了我许多的口舌。这些问题与孩子探讨起来是很有趣的,讨论的时候,必须借助情境,上下文的关系,还要结合许多生活常识。孩子非常乐于进入这样的讨论状态。

关于孩子的敏感问题,我不反对孩子在每个阶段可能有什么特别的敏感倾向,但我更相信,每个孩子的敏感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而从总体而言,孩子几乎对什么都敏感。所以,我倒是觉得不必把所谓“敏感”问题看作是好像电门按钮的东西,摸准了按一下似乎就有效果。假如真有这样的按钮的话,我看所有按钮都不妨按按。呵呵,纯属瞎说,我对按钮说不敏感。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