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阅读—问与答  


推荐书目(按年龄)

推荐书目(按类别)

如何阅读

有关图书

阅读故事

相关问题

 

   
【标题】有一本经典的图画故事书_小象巴贝尔
【作者】筱音爸爸
【来源】新浪亲子阅读论坛

 
 
 有一本经典的图画故事书

叫做《小象巴贝尔的故事》,是一位法国图画书画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创作的系统故事中的第一部。这个巴贝尔的故事很有名,很受欢迎,也有非常著名的争议。

争议就出现在开篇的第三页。我简单复述一下:

第一页是:一头名叫巴贝尔的小象出世了,他妈妈非常爱他,总是一边唱着歌儿一边用长鼻子摇着巴贝尔入睡。(这个大象摇小象的温馨画面非常经典,在很多地方都能见到,或者是以其他动物的形象模仿的);

第二页是:巴贝尔渐渐长大,可以和其他的象一起玩耍。(一个大幅的很快乐的象群玩耍的游戏图)

第三页是:“一天,正当巴贝尔高高兴兴地骑在妈妈的背上时,一个躲在灌木丛后面的罪恶的猎人朝他们开了枪”

第四页是:“猎人把巴贝尔的妈妈打死了!”巴贝尔趴在妈妈身上痛哭着……

如果拿这第三、四页与第一页的温馨画面相比较,真是一个十分悲伤的场景,而这是给大概3岁以上孩子讲的图画故事!

的确可能有3岁的孩子无法消受这个故事,但是绝大多数同龄的孩子却很自然地接受了,而且很自然地开始读下面的故事,开心地看着巴贝尔后来在城市里的有趣故事。为什么呢?

设想一下,如果这个故事里不是大象和小象,而是真人?如果画面不是那种想象中的大草原、动物王国,而是很写实的场景,比如在现实中可见的小屋什么的,那么可能在孩子心中唤起的感觉就不同了。

这里有个关键的词叫做“距离感”。

实际上,孩子有一种近乎本能的能力,就是将现实与虚构的东西区分开,在小小孩那里弱一点,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强大,甚至可能谁也搞不清楚为什么能培养出这种能力。不过,对于小小孩来说,如果我们的故事特别强化与现实的相似和一致,或者在接受方式上总是强化联系自身,那么可能故事设计者原来设定的那种距离感也会被打破。

欣赏故事,特别是超现实的、幻想的故事,需要一种距离感才能获得美感,哪怕是欣赏现实主义的故事,如果想更多获得美感而不是行动的启示,也需要很好的距离感。中国人在整体上比较倾向于以现实的方式接受故事,以前演《白毛女》的时候,有人甚至会跳上台打死演恶霸的演员。这种接受模式的传承也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我现在也还搞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实现的。但有个事实,中国自从《西游记》之后,就几乎诞生不了优秀的幻想作品了,即使是对《西游记》的研究,也是以“还原”为某种现实的思路居多。

故事就是故事--能这样接受故事,就可以欣赏更多的故事。

或许该多建立一种“距离感”吧。具体怎么做,还得琢磨。不过,是否一定要“消除”,我也觉得有点无所谓。每个孩子不同。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