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孩子阅读—问与答  


推荐书目(按年龄)

推荐书目(按类别)

如何阅读

有关图书

阅读故事

相关问题

 

   
【标题】为什么我读《蓝熊》时就感受不到快乐
【作者】筱音爸爸
【来源】新浪亲子阅读论坛

 
 
 问:忍不住上来夸一下俺儿子

作者:钟豆豆妈妈 

昨儿晚上睡前,给豆儿读了《人类的故事》第二章。读后照例关灯。豆儿躺了一会儿说他不困,睡不着。我那时已经快睡着了。就含糊第跟他讲:“我困死了。你要是不困,给我讲个故事哄我睡觉吧。”豆儿说他不会讲什么故事。我说随便讲一个好了。豆儿开始讲:

“从前有一个山洞,洞里面住着熊爸爸、熊妈妈和小熊。一天,熊爸爸和熊妈妈出去了,就剩小熊一个人在家。来了一只狼,要吃小熊。熊爸爸和熊妈妈回来了,把狼赶跑了。我的故事讲完了。”

这故事也太。。。我也撒娇:“不行不行。你这个故事太平淡,不生动。故事情节不曲折,不算不算。”

豆儿没办法了,只好说:“那我给你念书吧。你要听哪一本?” “随便。”

豆儿开始搬凳子,爬上架子找书。然后告诉我他给我念《蓝熊》的第一条命,抑扬顿挫地读将起来。哇噻!整整读了一章呐!声音清晰、语调丰富,好听好听!可惜我什么也没记住。只记住了他把“侏儒”念成“朱需”,我提示了一遍,后面就改过来了。

我还是不明白,《蓝熊》这样的书在阅读时给孩子带来了什么?快乐是肯定的了,还有其他的吗?为什么豆儿这个不爱童话故事(至少我这么认为。因为象《巴特先生的返老还童药》、《詹姆斯大仙桃》、《新木偶奇遇记》这样的书他都不爱看)怎么会喜欢上《蓝熊》这样无聊又饶舌的书呢?快乐就是推动孩子阅读的唯一因素吗?为什么我读《蓝熊》时就感受不到快乐而只觉得它无聊呢?

唉。反正想不明白,不去想了。我们各取所需好了。

豆儿男孩,八岁半。

答:《蓝熊》妙就妙在“无聊”上!

一般见到的书总是要聊一点什么的,作者的意图也比较清晰的,可是《蓝熊》这本书还真看不出作者到底想要聊什么,逮着了就胡吹乱侃,越是不着边际就越是兴奋。最有创意的是“撒谎大赛”。这里有个很绝的逻辑关系:谁把谎话说得跟真的似的,谁就能赢得比赛;但是如果“谎话”是真的,或者说“让听众觉得本来就是真的,并非谎言”,那么还是要输。

把明知的谎话编成“真话”,编得越像就越成功。--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关于“虚构类文学”的定义。

如果与“哈利·波特”相比较,哈利·波特实际上还算“有聊”的作品,它的寓意和期望对孩子产生的道德上的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蓝熊》在这一点上显得特别“无聊”,谁也说不清作者到底想“干什么”。

在幻想的才华上,罗琳是那种“大全”型的模仿者,她把各种已有的元素组合起来,变成一个非常有创意的巨大套餐;莫尔斯却是那种“目空一切”的天才,他什么都要用新的,只要是旧的就扔掉、或者打烂后重新按照自己的想法组装。

莫尔斯这家伙给我们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这种感觉直接挂靠的就是“莫名其妙”。一方面我们感到了特有的新奇滋味,另一方面又感到了一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困惑。

所以,一般来说,孩子比大人更容易接受这种东西,主要是对于大人来说,确定性的东西变得越来越多。

《蓝熊》“无聊”的另一个原因是作者太过于博学,读者一般很难读出作品创意的来源。通常一部作品中的现实基础读者是能够轻易接近的。比如说哈利·波特,虽然也是奇思怪想,但我们能感觉出来,作品中的魔法学校就是普通学校的影子,而社会就是社会的影子,魔法世界的许多变型都可以找到现实的原型。读这样的作品,虽然有时也会感到“怪诞”,但心里总是觉得踏实的。

《蓝熊》不然。作者实在太博学,而且与罗琳关注的现实感和社会正义不同,这个莫尔斯更关注的哲学的问题。他满肚子都是些哲学命题,又对科学史、文学史、语言等领域特别精通,所以他一旦冒出什么念头,一般读者很难找到这个念头的源头。这样就显得更加无聊了。

《蓝熊》这样的书,应该是可以换不多的角度反复读下去的。比如,恰好对宇宙学感兴趣了,再读蓝熊中关于那个神秘世界构成的遐想,肯定会觉得不同的味道。还有,就我感觉有点明白的,关于“撒谎大赛”那一部分,我想可以当作一部文学批评手册来阅读。另外,这本书中应该还是有一些特别本土化的掌故的。比如“饶舌之波”的意像应该是来自于歌德的一首诗……

不过,这样的书,或许“无聊”更有趣,“有聊”反而有点无趣了。呵呵。

 
   
 
文章版权属原作者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