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川未明
文/彭懿
一
去年,一个笔名鱼娃的童话作者,在童话网的童话论坛上贴出了一篇题名为“寻找小川未明的”的帖子—— 多年以前,十几岁的时候,我在一个小图书馆里借到了一本《日本童话选》,里面选了小川未明的几篇童话,感人至深。我还记得《爬上树的孩子》里面的一个细节,孩子跟奶奶一起生活,他问奶奶自己的妈妈哪里去了,奶奶就说,妈妈到天上去了,于是孩子每天晚上都抬起头来看着天空,把一颗桔子色的柔和的星星认做自己的妈妈……我就是从那时爱上童话,也是从那时起开始练习写童话的。只是多年以来,寻遍了图书馆和书店,都没能找到小川未明的童话集子。很希望能看到这位作家更多的作品,更希望有他的书的朋友跟我联系…… 一个名叫南风的网友回帖说:我好像有一本,不过既然是宝,恕不外卖,呵呵。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陆续有过几本中文版小川未明童话集问世,我查到的就有《红蜡烛和人鱼姑娘》(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巧克力天使:小川未明童话选》(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红蜡烛与美人鱼》(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不过,很快就绝版了。现在,连一般的图书馆都很难借到了。 不然,鱼娃也就不会发出寻找小川未明的呼唤了。
二
在日本,小川未明被誉为“日本的童话之父”、“日本的安徒生”,儿童文学理论界更是把他说成是日本近代儿童文学史上一个巨大的、影响深远的存在,把他的童话说成是日本近代儿童文学的起点。 小川未明一生写过一千多篇童话,许多日本人,包括我们所熟悉的作家、画家,都是看着小川未明的童话长大的——
最开始读的小川未明的作品是《红蜡烛与美人鱼》。不过,是什么时候,又是在哪一本书上读到的,却完全记不起来了。童年时读的书,无论是从装订、插图,甚至于纸张的感触,我都能记忆犹新,不知为什么,唯独《红蜡烛与美人鱼》没有一点印象了。 只记得那是一个无比悲伤、无比黑暗的故事,让我屏住呼吸一口气就读完了。而且,我还记得,我当时还想这么悲伤的故事我不会再读第二遍!这大概是我头一次遭遇的黑暗而美丽、哀伤而美丽的故事了吧! 还有,自从读了这篇作品之后,我开始对红色产生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在那之前,红色对于我来说不过是一种鲜艳、明亮的颜色而已。可是在这篇作品中,我却隐隐约约地感到,这红色里如同诅咒一般地包含着深切的悲哀和令人恐怖的黑暗。 红色如今仍然吸引着我,这大概要归功于未明的童话了。虽然我不喜欢穿红衣服,但我喜欢眺望红色。我觉得它是一种不可思议的颜色。它是一种把温情与冷酷,悲伤与欢乐,吉利与不吉利——这些截然相反的意象,贪婪地吞噬进去,不同的时候放射出不同的光辉的拥有妖气的颜色。 我常想,自己什么时候也能写出这样一篇作品来呢!—— 安房直子(童话作家,著有《狐狸的窗户》等童话)
是几岁时知道《红蜡烛与美人鱼》这篇童话的呢? 不用说小川未明这个名字了,也许连《红蜡烛与美人鱼》这个篇名都没有记住。我只记得读到美丽的美人鱼被迫把蜡烛全都涂成红色的场面时,非常恐怖,心都要碎了似的,留下了非常难过的印象。她为什么要到老爷爷和老奶奶家里来呢,我记不清了。美人鱼的母亲来找孩子的场面,也记不清了。 留下来的,只有远方隐隐约约地传来悲伤的音乐,突然激烈地变成了鲜明的音色,然后又消失在远方的感觉。 把白蜡烛涂成红成的美人鱼,才是我的红蜡烛与美人鱼。 我无法忘却。 我记得那本书里还有一张插图。美人鱼细细的指尖,被染成了淡淡的红色。画在光滑冰凉的纸上的淡红色的细细的指尖,很可怜。细细的脖子,像烟一样的头发。美人鱼虽然穿着衣服,但却可以看到身体。透明的美人鱼,如同融化在了冰冷而又美丽的蓝色之中。身体没有重量,淡红色的指尖比水还要凉。 有一天,我久久地凝视着那张插图。我看着她那白白的脖子,不知为什么,焦点模糊起来了,她的脖子动了一下,她在轻轻地呼吸。 美人鱼活了。—— 佐野洋子(画家,著有图画书《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三
小川未明的本名为健作,未明,实际上是他后来在早稻田大学读书时的恩师坪内逍遥(1859~1935。小说家、戏剧家、文学评论家。著有日本第一部重要近代文学评论《小说神髓》和长篇小说《当世书生气质》)给他起的笔名。坪内逍遥介绍他在《新小说》杂志上发表登上文坛的处女作《流浪儿》时,对他说:““歌德说美在黄昏,我觉得黄昏漫无边际,同样也是微明,拂晓怎么样?就叫未明吧!” 1882年4月7日,小川未明出生于新潟县的高田市,父亲是小川家的倒插门女婿。因为小川家世世代代有一种养不活孩子的说法,他出生之后不久,就被以弃婴的形式送给了制作蜡烛的邻居做养子,一直被抚养到三岁。这一点与夏目漱石(1867~1916。日本近代首屈一指的文学巨匠,著有《我是猫》等)的童年十分相像,这后来也为他对究竟谁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埋下了疑问的种子。 小川未明上小学的时候,曾经是神道修行者的父亲澄晴开始狂热地崇拜起战国时代(日本旧时豪族在各地互相交战的时代)的武将上杉谦信来了,立志要在春日山城(上杉谦信修筑的城堡,并以此为据点,统一了被称为越后的新潟整个地区的大部分)的遗址上建立一座神社。他不顾家庭,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甚至不惜讨饭。这样,家里只剩下了未明、母亲和祖母三人。因为母亲性格暴烈,又十分严格,未明只好对祖母撒娇。祖母不但在严冬之夜在炉火边给他讲“羽衣”(日本民间故事。仙女在沐浴时被男子发现,羽衣亦被男子藏匿,遂与其结为夫妻。后仙女得到羽衣,重返天上)和“浦岛”(日本民间故事。浦岛太郎与海龟化身的美女一起去了龙宫,归来后因打开珠宝箱而变成了白发老翁)的故事给他听,还陪他去上小学。 高田,就是现在的上越市幸町一带。这里是日本屈指可数的雪国,一年有一半的时间被灰色的天空笼罩,每天夜里大海的呼啸声不绝于耳。遇上大雪之年,整个镇子都会被大雪埋住。 后来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小川未明曾经这样写道: “北国从十月末起,天就变得昏暗起来,十一月就会下雪。不到来年的三月或是四月,那雪都不会消失。现在回想起来,才会意识那昏暗的、白雪皑皑的景色有多美,那才是北国特有的景色。然而,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那种寂寞之感实在是让人无法忍受。我总是在想,春天要是早点来多好啊!每当绚丽的晚霞映红天空,我就会想,啊,明天是一个好天,我非常地快乐,喜不自禁……一想到如果翻过这座大山,山那边会是一个没有雪、明亮的世界,心中就会充满了无边无际的幻想。没有雪、明亮、暖和的地方,是我孩提时代最大的一个憧憬。” 北国的这段童年生活,对小川未明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早期的许多童话,如《牛女》《红蜡烛与美人鱼》《黑色的人影与红色的雪橇》等,都是源自于他的这段童年经历。用日本儿童文学评论家砂田弘在《新潮日本album:小川未明》中写的评传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少年未明所“遭遇的风景、民俗、父亲对信仰的狂热追求以及从祖母那里听来的神秘的故事,共同酿就了未明文学的土壤。” 1895年,十三岁的小川未明升入高田中学。这时的他已经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向《中学世界》投稿。不过,因为只喜欢文科,讨厌理科,不适应学校的氛围,继续用砂田弘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小川未明“度过了一段愤怒与屈辱的日子”。后来因为升学考试数学连续三次不及格,不得不退学。 1901年,十九岁的小川未明胸怀进京大志,在高田中学的一位英语教师的推荐下,来到东京,参加东京专门学校的文科考试被录取。第二年,东京专门学校改名为早稻田大学,小川未明转到了英文科。两年后,他的一篇文章得到了坪内逍遥的赏识,开始受邀参加坪内逍遥每个月在家中举办的读书会,作品也得了亲切而又细心的修改,正是坪内逍遥引导他走向了作家之路。 不过,在学期间,还有一个人对他的影响不可抵估,这个人就是小泉八云(1850~1904。本名Lafcadio Hearn,出生于希腊爱奥尼亚群岛中的累夫卡斯岛,后入日本籍。其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怪谈》)。虽然仅听过晚年的小泉八云的四个月的课,但他深受感动,不但读遍了包括《怪谈》(小泉八云收集、重写的流传于日本各地的鬼故事,如《雪女》《没有耳朵的芳一的故事》等,形式和内容类似中国的《聊斋志异》)在内的小泉八云的所有作品,连毕业论文写的也是《小泉八云论》,可见小泉八云对他的影响之大。其实,我们从他的许多作品,如《月夜与眼镜》《小岛黄昏的故事》《有白门的房子》中也都可以或隐或现地看到小泉八云那些灵异故事的影子。 早稻田大学毕业前夕,二十三岁的小川未明在《新小说》上发表了《冰雹加雨雪》,这篇作品不但获得了好评,也确立了他的作家的地位。在这篇50多页的作品中,他用美文的笔触、回忆的语调,以北国的自然风物与生活为背景,叙述了一个少年的孤独与不安,反抗与憧憬的故事,被认为是小川未明小说的原型。 1906年,新婚不久的小川未明加入了早稻田文学社,并在从英德留学回国的早稻田大学讲师岛村抱月(1871~1918。戏剧家。曾翻译演出易卜生等人的剧作,著有《新美辞学》、《近代文艺的研究》)的推崇下,成了“以新童话运动为目标”的《早稻田文学》的附刊《少年文库》的一名编辑。岛村抱月当时就洞察出了小川未明作为一名童话作家的资质,曾经对日本儿童文学的先驱严谷小波(1870~1933。作家,小说家,其作品《小狗阿黄》被认为是近代日本最早的儿童文学作品)说过这样一句话:“他将来肯定会奔赴你的领域的!”虽然《少年文库》只出版了一期就结束了,但小川未明在上面发表了四篇童话。 1907年,小川未明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愁人》。1910年,小川未明出版了第一部童话集《赤船》。 对于小川未明当时的创作风格,日本《儿童文学事典》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当时未明的作品风格,应该看做是自然主义文学在态度和方法上的一种表现,是典型的日本的‘印象主义’。他一方面注重写实,一方面努力发扬主观的、感情的渲泻。其结果,便是虽然所表现出来的相貌是现实的,但却又是浪漫而神秘的。在文学史上,未明文学可以归属于自然主义,同时又被列入反自然主义文学一派的新浪漫主义的文学之中,但他的本质只能算是‘印象主义’。” 1918年7月,铃木三重吉(1882~1936。小说家,童话作家,杂志编辑发行人)提出了为孩子创作艺术童话和童谣的口号,创办了童话杂志《赤鸟》。小川未明也是其中的一个积极的参加者。以《赤鸟》为舞台,近代日本的儿童文学迎来了童话和童谣的黄金时代。这里需要提一笔的是,当时的童话,指的是创作的儿童文学。 也是这一年,小川未明久病不愈的长女晴代不治而死,结束了十一岁的生涯。而在此之前的1914年,他已经失去了六岁的长子哲文。小川未明悲痛万分,甚至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贫困时代丧失二子,悲彻骨髓,甚于鞭打。”第二年,他发表了童话《金环》,故事说的是久病初愈的太郎,在家门口看见一个少年滚着环子从马路上跑了过来。那环子金光闪闪,放射出灿烂的光辉。当这个陌生的少年快跑到马路尽头的时候,朝太郎这边微微笑了一笑,就像对老朋友那样,看上去令人感到十分亲切。这天晚上,太郎对母亲讲起了少年和金环的事,母亲不相信。过了两三天,七岁的太郎就病死了……篇幅极短,不过千余字,但写得哀婉而宿命,可以看做是小川未明为两个幼年夭折的孩子谱写的一首安魂曲。 两年后的1921年,三十九岁的小川未明发表了被称为“未明童话最高杰作”的《红蜡烛与美人鱼》——
美人鱼不仅住在南方的大海里,也住在北方的大海里。 北方的大海是蓝色的。有时,美人鱼会爬到岩石上,一边眺望着周围的景色,一边休息。 从云缝里透出的月光,凄凉地映照在波浪之上。无论朝哪一边眺望,都是一望无际的惊涛骇浪,翻腾起伏。 多么凄凉的景色啊!美人鱼想。自己的样子与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如果与鱼类呀,或者是住在深海里的各种凶猛的兽类比起来,自己的心灵和样子也许更像人类吧!既然这样,自己为什么还要和鱼类呀、兽类什么的一起生活在冰冷、黑暗、阴郁的大海里呢? 美人鱼一想到多少年都没有一个说话的对象,一直都在憧憬着明亮的海面生活,就忍受不了了。于是,一到月光皎洁的夜晚,美人鱼便会浮上海面,在岩石上休息,陷入各种各样的幻想之中……
遭人背叛的美人鱼的悲哀、鬼迷心窍的老夫妇的愚昧以及不可抗拒的大自然的愤怒,都被小川未明用他那支充满了色彩感的笔,给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关于这篇童话的灵感,据儿童文化研究家上笙一郎的推测,是源自于小川未明自己的两段生活经历、一幅画和一个传奇。两段生活经历,一段是小川未明出生后曾经被制做蜡烛的邻居收养,另一段是他上中学时借宿的那户人家,有一位美丽、腿有残疾的主妇和她的女儿。一幅画,是他后来见到的瑞士幻想画家勃克林(Arnold Bocklin,1827~1901。作品多取材于神话故事,画风写实,具有强烈的神秘感和象征意味)描绘美人鱼的《戏浪》。一个传奇,是故乡海边流传的美人鱼的传说。这四者结合,诞生了这篇凄美而妖魅感人的作品。 从1921年到1925年,是小川未明创作的巅峰期。他的许多洋溢着幻想色彩的作品,如《到达港口的黑人》《黑色的人影与红色的雪橇》《野蔷薇》《巧克力天使》等,都是在这几年发表。 1926年5月,在出版了六卷本《小川未明选集》之后,四十四岁的小川未明发表了《今后做童话作家》的“童话作家宣言”,告别小说创作,专心写童话。可惜的是,尽管后来他一直笔耕不缀,但人过中年的小川未明再也没有写出像《红蜡烛与美人鱼》那样幻想性丰富的童话佳作来。
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川未明的童话遭到了一批年轻人的痛烈批判。 关于这次批判,在《儿童文学事典》里有如下的记述—— “……进入昭和期(1925年),甚至酿成了这样一种风潮,即未明童话的思想与方法成为了儿童文学的规范和理想。正因为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去十几年的六十年代前后,日本儿童文学开始新的飞跃的时候,未明童话便成为了年青一代批判与否定的靶子。属于所谓《少年文学宣言》派的古田足日和鸟越信,从社会变革的现实主义立场出发;《儿童与文学》派从期盼出现欧美式的幻想小说的立场出发,共同否定了未明童话的思想与方法,并以这种否定论做为桥头堡,推出了以长篇少年少女小说和长篇幻想小说为主轴的六十年代以后的儿童文学。也就是说,日本的现代儿童文学是以否定未明童话做为媒介才成立的,从能成为否定的媒介这一意义上来看,未明这一存在也不能不说是巨大的。” 不过,到了七十年代,又出现了重新评价小川未明的动向。虽然没有全面肯定,但还是有许多人都指出了未明童话的独特性和普遍性,高度评价了未明所发挥的作用。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小川未明的作品终于得到了彻底的复苏和肯定。 现在,小川未明的童话在日本不但以文集、选集以及图画书的形式得到重新出版,被广泛阅读,1992年,在小川未明的故乡新潟县上越市,还设立了以“把日本近代童话之父的小川未明的文学精神——对人类的爱情与正义感传给下一代”为目的的“小川未明文学奖。2005年,建立了“小川未明文学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