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到哪里去了(00信谊世界精选图画书系列) 购买→ ←查看
有2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47032次
 
其他
启蒙读物
文学
教育
自然百科
卡通漫画
人文社科
艺术
语言
体育
电脑网络
工具书
电子出版物
不区分
 

 

 
 
风到哪里去了(00信谊世界精选图画书系列)
WHEN THE WIND STOPS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美)夏洛特·左罗托夫
(意)斯蒂芬诺·维塔
陈丹燕

明天出版社 2006年06月 出版

暂无库存。

原价:29.8

开本:横12 装帧:精装

关注年龄: 3~6岁 6~9岁 9~12岁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一个小男孩在快乐的白天结束时,问:“风停了以后,它到哪里去了呢?”他妈妈向他解释风没有停,只是吹到别的地方去了,让那里的树跳舞。 
    然后,她循序渐进地告诉了孩子世上物质不灭的道理,只是在另一个地方,或者以另一种形式开始。雨回到了云里,生成新的雨,波浪退回到大海里,成为新的波浪,白天与黑夜循环往复,晚上给小男孩带来了黑暗,星星,让他入梦。 
    作者和绘图者以抒情的文字和丰富多彩的插图完成了一次美丽的对万物循环链的礼赞。 
 
【作家简介】 
    夏洛特·左罗托夫(Charlotte Zolotow),于1915年生于美国维吉尼亚州。自威斯康辛大学毕业后,即在美国的Harper出版社工作。她虽曾因为育儿而中断过工作,但复职以后,即返回出版社,并于1981年担任这家出版社的副社长。其为儿童主编童书前后达三十年之久,是一名杰出的童书编辑兼绘本作家。 
  夏洛特·左罗托夫的作品数量相当惊人,由她写成的绘本,超过九十本;而与她合作过的画家,则有三十余人,其中,有很多都是美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绘本画家。她的成就,也为她赢得无数荣誉。因“对儿童文学有杰出贡献”、“对儿童文学影响深远”,夏洛特·左罗托夫分别于1986年获得明尼苏达大学艾威.可蓝大奖(Irwin Kerlan Award)、1990年南密西西比大学银牌奖及1991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从业人员的一致推崇。此外,以她为名的The Charlotte Zolotow Award,建立于1998年,每年一月都会选出在美国出版的优秀童书的作者,夏洛特·左罗托夫在美国儿童文学界的知名度与重要性也由此可见。 
  夏洛特·左罗托夫的文字颇富诗意。其作品的内容特色是:所有的故事皆以“小孩”为主角,并以写实的方式,呈现书中小孩的一段“成长经验”,希望从儿童的角度,反应儿童真实的情感,由于描写细腻,又具普遍性,故颇能得到读者的共鸣。 
 
【画家简介】 
    斯蒂芬诺·维塔(Stefano Vitale),生于意大利的帕都亚(Padova),毕业于南加大和加州帕沙第纳(Pasadena)的设计艺术中心学院。他的画作曾展示于画廊,并散见于《纽约时报》、《商业周刊》和《纽约》等杂志,另外,已出版十余本与夏洛特·左罗托夫等文字作者共同完成的儿童图画书。 
 
 
 
红泥巴推荐级别: ★★★★★

关于本书的成就与赞誉
本书曾荣获: 
美国图书馆协会耀眼图书 
美国《学校图书馆月刊》最佳图书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经典书评
  • [另类赏析]不一样的蒙学:风到哪里去了? (阿甲 ·相关链接
      从古到今,孩子几乎就是问题的代名词,天地间不知有多少问题蕴藏在孩子们的心中,让他们刚学会说话就开始向大人们喋喋不休地追问,让忙于应付的大人们疲倦不堪。 
      中国古代的贤人(自然是大人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许多问题的答案编成三字或四字的韵文,只管让孩子们背去,而且代代相传。于是大人们的耳根便清省了许多,只留下孩子们可爱的朗朗书声。这样的书,后人称为蒙学读物。因为是从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里传下来的,自然也被尊崇为经典,直到今天还有不少大人领着孩子诵读着。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三字经》了。 
      据说,《三字经》是一本很神奇的书,别看只是由三字韵文构成的不长的篇幅,却有“袖里通鉴”之名、“小型百科”之妙。比方说,这部“小型百科”谈到自然之道时是这样说的:“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它告诉孩子们宇宙间最值得关注的是天、地和人,而会发光的物体就是日、月和星;“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它告诉孩子自然界分四季,四季循环,运转不穷;“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它告诉孩子们天地间的物质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天下的道理、天地的运数,都可由此推出。据说,我们在很小的时候把这样的道理记下来,终生都将受用不浅。 
      相比之下,外国人的蒙学就浅白得多了。大概在1962年,美国女作家夏洛特·左罗托夫为孩子们写下一篇如诗歌般的文章,叫做《风到哪里去了》,又请一位画家配上黑白插画,构成了一本同名图画书。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个小男孩在快乐的白天结束时,意犹未尽。他听完爸爸讲的故事,看到妈妈来道晚安,便缠着妈妈问:“为什么白天会不见呢?”妈妈耐心地回答说:“这样,夜晚才能到这里来呀。有月亮、星星和夜色的晚上才能让你入梦。” 
      小男孩又问:“可是,白天就这样不见了,太阳到哪里去了呢?”妈妈又答:“白天并没有不见,它只是到别的地方去了。它只是换了个地方,或者换了个样子。” 
      男孩还不满足:“那么,风停了以后,又到哪里去了呢?”妈妈回答:“风停下来时,它其实是吹到别的地方,让那儿的树跳舞去了。” 
      男孩的问题连绵不绝: 
      “那蒲公英的绒毛被风吹到哪里去了呢?” 
      “山到了山顶以后,又到哪里去了呢?” 
      “当海里的波浪扑碎在沙滩上以后,还能到哪里去呢?” 
      “当暴风雨过了以后,雨到哪里去了呢?” 
      “云飘过天空,到哪里去了呢?” 
      “森林里的树叶变了颜色,落下来了,以后呢?” 
      “当叶子落下来,一定有什么东西不见了,是秋天不见了?” 
      “冬天结束以后呢?” 
      你可知道,那位聪慧而耐心的妈妈是怎样回答的吗? 
     
      当然,面对这么多无穷无尽的“幼稚”的问题,妈妈们完全可以找一本《三字经》让孩子背一背的,所谓“此四时,运不穷”、“此五行,本乎数”,古人不早说过了吗?孩子不明白,背下来,将来可以悟嘛。如此这般,一个劲儿地喋喋不休,多烦呀?可是,那位故事里的美国妈妈却不厌其烦地,用很“幼稚”的法子回答着孩子的问题,说什么“(山)下了坡,变成山谷啊”、“(波浪)再退回海里,变成新的波浪”、“(暴风雨)回到云里,再生成新的暴风雨啰。” 
      终于,孩子望着天边的晚霞,打着哈欠感叹道:“这个世界真的就是这样循环着,没有什么会不见了!”于是,在妈妈的抚慰声中甜甜睡去。 
      英语世界的孩子们爱极了这个小故事,他们也一代代地读着它,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那黑白的插画越来越让他们不习惯了。于是到了1995年,著名插画家斯蒂芬诺·维塔为故事重新配上了彩色的画。 
      新的彩色插画真是与众不同,它是在木板上刻画的,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木板的纹路。当故事讲到天空时,木纹变成了天上的云霞;当故事讲到大地时,木纹变成了葱郁的草坪和树木婀娜的舞姿;当故事讲到高山时,木纹变成了大山的肌体;当故事讲到大海时,木纹变成了海底缤纷的世界;当故事讲到沙漠时,木纹变成了一望无际的黄沙……仅仅从这些自然质朴的画面中,我们就感受到大自然神奇的魔力!怪不得评论家要惊叹:这本图画书让我们体验到多种现代艺术风格的魅力,让我们想起现代艺术大师梵高、夏卡尔,等等。于是这样的图画书,注定要一代代传下去,成为孩子们的挚爱珍藏。 
      你看,对待天底下孩子们喋喋不休的“幼稚”问题,蒙学的思路可以如此的不同!一种思路,是让孩子们去背前人的结论,让他们不必再追问,等他们长大了,谁知道前人的结论越多,谁就会越“聪明”。另一种思路,则是用孩子们最喜欢的方式,极尽艺术魅力的诗情画境,诱发孩子们去追问更多的问题,等他们长大了,谁能探问更多前人未发现的新问题,谁就会越智慧。 
      今天的爸爸妈妈们,你又将如何选择呢? 
     
  • 在图画中感受世界的循环 (刘绪源 )
        “为什么白天过去是黑夜,黑夜过去又是白天?” 
        “云在天上飘,它们要飘到哪里去?” 
        “风停下来的时候,风到哪里去了?” 
        孩子永远是好奇的。当一个孩子向大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大人真该庆幸,因为这肯定是个爱思考的孩子。而这本书,就是对这些难答的问题的最好回答。但更多的孩子是不会这样问的,哪怕心中有疑惑也不会问,因为这毕竟是比较抽象的思索,而且提问也需要学习。那么,给他们读这本书,就能激活他们心中的“问题意识”,开发他们潜在的思考兴趣。 
        书中,妈妈的回答十分生动,她说出了一个无处不在而又充满神秘感的原理,那就是万物循环,“物质不灭”。这是很有意义的,对孩子来说也是新奇有趣的。但这本书的真正妙处还不在这里,而在于图画。妈妈的话只有和画面结合时,那才真正算得上有趣! 
        这些画面,线条简洁,色彩极为丰富,画家很注重图案和装饰性,但更为难得的是,几乎每幅画都形成了很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一种能够抓住人心的魅惑力,它能让人沉浸到里面去,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享受。 
        你看,当树在风中跳舞的时候,你是不是感到了那舞姿的曼妙? 
        当蒲公英的绒毛被吹飞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有一种绿色梦幻般的飘漾感? 
        尤其是,当森林里的树叶变了颜色,当秋天过去而冬天来临,当冰雪消融春天再次到来,那三幅画,真是优美极了,这成了整本书的华彩乐段!这些画里都包含着丰饶的内容,它们被画家巧妙地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色彩的交响。 
        这些画,都称得上艺术品。一个人的艺术感悟能力,是只有面对真正的艺术品时,才能培养出来的。所以,当家长和孩子共读此书时,千万不要只顾说,不要匆忙地翻过去,而要和孩子一起慢慢地看,细细地品味,要能看出画里的趣味,能分辨每一只小鸟、每一片树叶、每一朵小花所构成的细节。这样,你才会和孩子一起获得美的享受,而孩子也会在听懂了妈妈的回答时,得到更多的快乐,并一点点地提高审美的情趣。这情趣终将转化为艺术气质而陪伴终身。 
        很可能,这又是一本孩子们的欢喜程度,要超出成人的预期的书。这样的书,在图画书中特别多。这也许是因为,成人更注意图画书的文字,而孩子更注意图画;成人心急而匆忙,孩子却更懂得留连忘返地欣赏;成人更切近教育,孩子反而天然地趋向审美。 
     
    (本文作者为儿童文学理论家,《文汇报》副刊“笔会”主编)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