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镇的早市(00蒲蒲兰绘本系列) 购买→ ←查看
有3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30916次


简单查找

高级查找

 

 
 
荷花镇的早市(00蒲蒲兰绘本系列)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周翔
周翔

21世纪出版社 2006年06月 出版

暂无库存。

原价:29.8

开本:12 装帧:精装

关注年龄: 3~6岁 6~9岁 9~12岁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2006年“六一”期间,这本书在中国大陆和日本同时出版,这在中日图画书出版史上还是第一次。 
    这本图画书的故事非常简单,讲一个城里的小男孩阳阳跟随爸爸妈妈回水乡给奶奶祝寿,清晨,他跟着姑姑到水乡集市去买东西,他们一路上的所见所闻。 
    这是一个非常恬静的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热闹搞笑的段子,画面只是一幅幅温馨的水乡集市场景,其中的人物也都不紧不慢。画家用水粉画细致地描画出一幅幅场景,河水、屋瓦、石级、木柱、门板等等,用特殊的技法(让人感觉有点像油画)表现得非常有质感。整个水乡风情画面,都蒙着一层淡淡的绿色,看上去温馨、和谐,油然产生一种怀旧的情怀。 
    这不是那种能让孩子兴高采烈的绘本,而是大人特别愿意和孩子一起分享的书,特别适合一家人一起读,感受那种似乎已经有点遥远的静静的温情。 
 
【作者自述——抹不去的记忆】 
    母亲年岁大了,好忘事,八十岁那年她竟然过了三次生日! 
    第一次是真的过生日,一家人聚在一起,开开心心为母亲祝寿。过了几天,母亲忽然说:“我的生日好像快到了吧?”我们知道她记性不好,却又不忍心说穿,便高高兴兴地忙着采购寿礼,聚在一起给她过了第二次生日。一个月之后,母亲又想起了自己的生日,于是我们又兴师动众地为她过了第三次生日    如今,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五年了,但我思念母亲、怀念全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幸福时光的心情却在与日俱增。这一次之所以会采用祝寿这个情节,就是想到了母亲生前过生日的情景。 
    而菜场这样的场景,也一直存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对我来说,菜场是可以玩耍和解馋的地方。那时的我跟着大人,慢慢走过一个又一个摊子,特别是摆放着各种食品的小摊子,眼巴巴地看着那些香气扑鼻的小点心,想像它们各种各样的味道。我至今还记得童年记忆中烧饼的香味。那是一种酥烧饼,面揉得很有劲,和上猪油再揉,揉得很薄,再抹上香油,撒上葱花、芝麻,贴在炉膛里用煤火慢慢烘烤。在烘烤的过程中,香味四溢,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吞口水。烘熟的烧饼刚拿到手上还是滚烫滚烫的,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热腾腾的香味。 
    还有一次,母亲带我到乡下阿婆家去做客。第二天我跟阿婆去买菜,集市上很热闹,人声鼎沸。我看到阿婆跟不同年龄的人打招呼、聊家常,我心里不禁纳闷:阿婆的亲戚怎么这么多啊?现在回想起来,倒觉得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真的很温暖呢! 
    成家之后,我也经常上街去买菜。旧时的露天菜场已经变成了超市,品种更加丰富,菜也更干净更整齐,但是缺少了以前集市上那种温暖亲和的气氛。 
    正是这样一种追忆和思念的心情,促使我画出了《荷花镇的早市》。它是我童年记忆的再现,同时,我也想把它作为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献给我深爱的母亲。 
 
【作者简介】 
    周翔,1956年生于陕西凤翔.在江苏南通度过童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任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东方娃娃》主编。1992年参加中国现代绘本原画展(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CBBY)等主办)。1998年作为江苏省中日儿童文学美术交流协会的理事前往日本进行交流。此后以《东方娃娃》为平台努力引进绘本,宣传绘本的理念.挖掘和培养新人.同时还从事儿童读物的插画和绘本创作。 
    其创作的绘本《小猫和老虎》1987年获全国儿童美术邀请赛优秀作品奖;《泥阿福》1992年获全国优秀少年儿童读物一等奖;《贝贝流浪记》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CBBY)第一届小松树奖;《小青虫的梦》1992年五个一工程奖;获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CBBY)第二届小松树奖。
 
红泥巴推荐级别: ★★★★★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经典书评
  • 寻找童年的记忆 (余 耀 )
    (作者:“亲近母语”绘本阅读推广者 余 耀) 
     
        外婆家在江南水乡。我在那儿度过了我的童年时光。一到夏天,满池塘的荷花挤挤挨挨。微风过后,清香扑鼻,常引得行人驻足观赏。印象最深的是去酱园子买酱菜,买好酱菜后用一张新鲜的荷叶包了,回家一尝,还满口留香,回味无穷呢。 
        水乡水多,桥也多,桥的式样更多。这些桥大都有了些年岁,古旧了,但仍然发挥着沟通两岸、连接彼此的作用。这些桥的桥拱很高,是为了好过小船的缘故。有时能见到纤夫弓腰拉纤,这些大多是外来的船,并不多见。本地人大多自己划船,这里船是车,河是路。当船橹轻扣水面,吱嘎摇过的时候,我的心便安定下来了。这时整个世界都静谧了,惟有桨与水在窃窃私语。 
        我离开这样的童年,离开这样的水乡已很久了。教学生念“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时,自己读得入情入境,兀自陶醉,而学生呢,一脸茫然。难怪啊,他们何曾去过江南,怎能再忆江南呢? 
        在孩子丰富的直觉世界里,告诉他什么,远不如让他看到什么。也许再美丽的诗句也比不过这一刻映照在孩子眼中的世界。 
        那么,  《荷花镇的早市》呈现给孩子的是怎样的世界呢?    阳阳睁大好奇的双眼,看着都市生活里从未出现的新鲜事物和乡俗风情:米酒、小猪、斑驳的船影、刚出壳的小鸡、露天的大戏、接新娘的花轿……随着阳阳的视野,江南的诗意缓缓流淌于绘本之中。水乡的水是动而清澈;水乡的人聪颖而淳朴。在远离喧嚣的沉静与安宁里,江南人不事张扬、心无芥蒂地生活着,江南温暖、纯净如梦中的家园。在车水马龙的世界里,孩子还需要一方安静的角落;在花团锦簇的繁华里,孩子还需要一份质朴的诗意。也许,这就是画家的心愿,他在回忆里追寻渐渐逝去的美,在追寻里为孩子保留一处永不褪色的风景。 
        这样的道理孩子们可能不懂,也懂不了,但自幼在心田种下的种子,今生今世一定会生根、发芽,乃至开花结果的。 
        伟大的诗人惠特曼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水乡的景与人,水乡的风情定格在阳阳的心中,就是一道永恒的记忆。这一处诗意的风景,会筑成心灵的“桃花源”。当他长大,当他倦了,累了的时候,走近它,走进它,会得到抚慰,得到安宁…… 
        看完绘本,再读一读白居易的《忆江南》,看看有什么不同呢?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作者或译者自评
  • 抹不去的记忆 (周翔 )
        母亲年岁大了,好忘事,八十岁那年她竟然过了三次生日! 
     
        第一次是真的过生日,一家人聚在一起,开开心心为母亲祝寿。过了几天,母亲忽然说:“我的生日好像快到了吧?”我们知道她记性不好,却又不忍心说穿,便高高兴兴地忙着采购寿礼,聚在一起给她过了第二次生日。一个月之后,母亲又想起了自己的生日,于是我们又兴师动众地为她过了第三次生日。 
     
        如今,母亲虽然已经去世五年了,但我思念母亲、怀念全家人团聚在一起的幸福时光的心情却在与日俱增。这一次之所以会采用祝寿这个情节,就是想到了母亲生前过生日的情景。 
     
        而菜场这样的场景,也一直存活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对我来说,菜场是可以玩耍和解馋的地方。那时的我跟着大人,慢慢走过一个又一个摊子,特别是摆放着各种食品的小摊子,眼巴巴地看着那些香气扑鼻的小点心,想像它们各种各样的味道。我至今还记得童年记忆中烧饼的香味。那是一种酥烧饼,面揉得很有劲,和上猪油再揉,揉得很薄,再抹上香油,撒上葱花、芝麻,贴在炉膛里用煤火慢慢烘烤。在烘烤的过程中,香味四溢,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吞口水。烘熟的烧饼刚拿到手上还是滚烫滚烫的,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热腾腾的香味。还有一次,母亲带我到乡下阿婆家去做客。第二天我跟阿婆去买菜,集市上很热闹,人声鼎沸。我看到阿婆跟不同年龄的人打招呼、聊家常,我心里不禁纳闷:阿婆的亲戚怎么这么多啊?现在回想起来,倒觉得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真的很温暖呢! 
     
        成家之后,我也经常上街去买菜。旧时的露天菜场已经变成了超市,品种更加丰富,菜也更干净更整齐,但是缺少了以前集市上那种温暖亲和的气氛。 
     
        正是这样一种追忆和思念的心情,促使我画出了《荷花镇的早市》。它是我童年记忆的再现,同时,我也想把它作为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献给我深爱的母亲。


会员书评
  • 周翔:一个红衣男孩和他的一段记忆 (彭懿 ·2006年06月 )
    ——图画书《荷花镇的早市》印象 
     
        画这本《荷花镇的早市》的画家叫周翔,我不认识他。 
        当这个男人携带着自己童年的记忆向我们走来时,不知是因为距离太遥远,还是因为岁月的阻隔,我们还看不清他,只是一个模糊的身影。 
        你看环衬—— 
        这是一个精心设计过的环衬,不要漏看了它。画家似乎什么都没有画,只是用淡淡的水彩抹出了水天一线,它朦胧,泛着晃眼的白光,如水如雾,可这就是记忆,画家准确地画出了他记忆闪烁的一瞬间。当我们唤起自己一段久远的记忆时,一开头扑面而来的画面不就是这个样子吗?说不出这是一种什么绿色,不是苹果绿,不是鳄梨绿,有点发白,梦幻,却又有一种让人久别重逢的期盼,我喜欢画家调配出来的这种颜色,这是一种属于他一个人的记忆初现的颜色。 
        直到第一个画面,这一切才渐渐地变得清晰起来。 
        这个画面,实际上就是前面那个环衬的延续,只不过我们原以为是水的地方变成了岸,原以为是天的地方变成了水。居高临下,我们看清楚了,这是一个春天或是秋天的早上,天还没亮,有一艘小船慢慢地划进了沉睡的画面。一看那白墙黑瓦和占据了将近三分之二画面的浩淼的湖水,我们就知道这是江南水乡了!小船上坐着一个身穿红衣的男孩,故事里说他叫阳阳,是个城里的孩子。哈,其实,这个贯穿了整个一本书的红衣男孩就是画家本人,是童年时的周翔。 
        就这样,画家带我们走进了他童年时曾经去过的一座小镇。 
        这座小镇有一个风情万种的名字:荷花镇。可是,我寻遍了小镇的每一个角落,未见荷花。这让我多少有点遗憾,荷花呢?不,不遗憾,至少周翔不遗憾,这是一座他记忆中的小镇,有没有荷花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永远地记住了这样一个美丽如花的名字。何况,和这个名字一起被他记住的,还有小镇上的那些人和风景。 
        小船慢慢地划进小镇的一条小河,红衣男孩上岸了,于是,我们跟随着童年的周翔走进了荷花镇的早上。如果掐头去尾,画家一共用了十六个对开画面,细细地描绘了他眼中所看到的一切:窄窄的小巷、路边的露天小吃摊、人头攒动的集市、锣鼓喧天的地方戏……它更像是一篇散文,没有什么情节,故事被彻底地淡化了,只剩下了简约的旁白和对话,只要一句话就可以把这个故事概括出来:阳阳和姑姑一起逛了一圈小镇的早市。但我们不会失望,因为这本图画书叙述的重点本来就不是故事,是画面,画家是想用画面吸引我们,而不是一个故事。画家的目的达到了,没有故事在一边干扰,我们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画面上。我们静静地看,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升火,看到一个人从楼上探出身子晒被子,看到一个人在讨价还价,看到一个小孩在人群中放风筝,看到了墙上引人发噱的标语“要想富,少生孩子多养猪”…… 
        都是凡人琐事,可这就是阅读这本图画书的乐趣。 
        荷花镇的早市人可真多,画家在画里画了多少个人呢?估计画家自己都没有数过,我替他数了两遍,第一遍是1045个人,第二遍是1018个人,数着数着就眼花缭乱了。不过,不管怎么说,一千个人肯定是超过了。这一千多个人没有一个人的动作是重复的,形态也迥异,我把他们一个个研究来研究去,有的看得出他们在干什么,也有的猜不出来,但那股子鲜活的生活气息我是感受到了。画家说这本三十几页的图画书他构思了十年,画了一年。我想,他绝大部分的时间可能都用在勾勒和描摹这一千多个人物上了。是的,红衣男孩阳阳不是主角,阳阳不过是一双眼睛,这本书的主角是这一千多个人,是一组群像。 
        书中的人物都是不紧不慢的,一脸的安详与知足。不要说画中的他们了,就是画面之外的我们也被这种远离世俗尘嚣的恬静感染了,真的,一页一页慢慢地翻过去,我们那颗浮躁的心就会慢慢地安静下来。除了恬静,还有一种暖暖的、温润的东西流进了我们的心田。是什么让我们感到如此温馨呢?是透过那一幅幅画面传递出来的一股浓浓的人情味。这样看来,画家用水粉和略微有那么一点发绿、发暗的暖色调,来表现这个温情、朴素而又怀旧的题材,真是再吻合不过了。 
        据说画家是一个狂热的图画书爱好者,图画书的那些技巧早就烂熟于心了。这我信,因为我看出来了。你看,这本书的第二个画面和倒数第三个画面,其实是同一个画面,都是阳阳的姑姑摇着一艘小船穿桥而过。当然,一个是驶入,一个是离去。对照这两个画面的颜色,我们会发现后面一幅要比前面一幅明亮、鲜艳得多,就拿河水来说吧,一条暗得发蓝,一条亮得都发绿了。画家是在用色彩,告诉我们时间的推移。还有,倒数第二个画面,画家把镜头拉远,拉成了一个大全景,小镇的全貌尽呈眼底。这其实是荷花镇的一幅全景地图,顺着那条小河,我们可以顺着阳阳来时的路线重走一遍。 
        最让我琢磨的,也是这一个画面。它前面的十五个画面,都是满页的画面,但到了这一幅,不但没有了文字,还突然在四周加上了一圈白框,好像被定了格,被镶进了画框里,永远地挂在了画家的记忆里。为什么要挂起来呢?我猜,画家一定是寻找过了,一定是一个人悄悄地寻找过了,一定是没有找到童年时曾经去过的那座小镇。也可能找到了,小镇还在,但那些人和风景却已经遍寻不见了。画家失落,我们也失落,为什么消逝的不是别的,而偏偏是让人魂牵梦绕的记忆呢? 

    书评人打分: ★★★★★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