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爱的鼠小弟系列绘本(第一辑6册) 购买→ ←查看
有3人为本书写书评 总点击数100062次
 
其他
启蒙读物
文学
教育
自然百科
卡通漫画
人文社科
艺术
语言
体育
电脑网络
工具书
电子出版物
不区分
 

 

 
 
可爱的鼠小弟系列绘本(第一辑6册)

请点击打开图书预览,不能打开请与管理员联系。 (日)中江嘉男 上野纪子
(日)中江嘉男 上野纪子
赵静 文纪子

南海出版 2004年05月 出版

暂无库存。

原价:120.0

开本:16 装帧:精装

关注年龄: 0~3岁 3~6岁 6~9岁

综合推荐级别: 5.0

 

红泥巴书评
    日本著名绘本作家中江嘉男和上野纪子合作创作的经典绘本,包括《鼠小弟的小背心》、《想吃苹果的鼠小弟》、《鼠小弟的又一件背心》、《鼠小弟和鼠小妹》、《鼠小弟,鼠小弟》、《又来了!鼠小弟的小背心》等6册。它是日本绘本进入世界舞台的起点,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绘本作品。 
 
    在孩子的故事世界里,有不少的小老鼠,而且它们大多还挺可爱的。你可曾琢磨过,这是为什么呢? 
    前不久,有位朋友送给我一套图画书“可爱的鼠小弟”。我匆匆地翻了翻,第一个感觉是“怎么又来了一个小老鼠!”这个小老鼠的尺寸最特别,小得惊人。在莫妮克的“无字书”中的小老鼠,通常是特写镜头,老鼠的一根根毛都看得很清楚。这个鼠小弟只画了一点点,他像人一样站立着,可高度只有整个画面的十分之一。更令人惊讶的是,大多数画面除了这个鼠小弟外,几乎全部都是空白。而作为旁白的文字,也只有那么短短的几句。天下居然还有这样的书! 
    晚上下班回到住所,我再次展读这套奇特的图画书。因为图画太小,我需要把书捧得很近,或者干脆弯腰趴在书上,这样才能发现一些很细微的细节。在不知不觉之中,我已经读了两遍,而且好像越细看越有趣。我想一定得给女儿看看,准能逗得她开心。 
    此时我离家千里之外,不过有赖信息时代的便利,出门在外时我和女儿还能时常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聊天、讲故事。那天我们通过网络连上了线。我把书捧到摄像头面前:“爸爸今天要讲个新故事。瞧,这是什么?”女儿在那边歪着头看了好一会儿:“嗯—是小老鼠。” 
    “哈哈,猜对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做《鼠小弟的小背心》。” 
    我一边对着摄像头翻画面页,一边读着旁边的文字。这个图画故事的文字也很独特,没有任何描述性的内容,全部是对话或自言自语。我先简单描述一下: 
    (主人公鼠小弟,穿着一件红背心):“妈妈给我织的小背心。挺好看吧?” 
    (鸭子走过来,扯着小背心):“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鼠小弟):“嗯。” 
    (鸭子,穿着红背心):“有点紧,还挺好看吧?” 
    (猴子走过来,扯着小背心):“小背心真漂亮。让我穿穿好吗?”(鸭子):“嗯。” 
    …… 
    先是鸭子、猴子,再是海狮、狮子、马,最后是一头大象,他们象传接力棒一样试穿这件漂亮的小背心,直到最后鼠小弟发现时,背心变成了大象的长背带。故事到这里,鼠小弟只能沮丧地拖着背心走。可是,峰回路转,不知谁想出一个好主意,这件变形的背心变成一根吊带,挂在大象的鼻子上,鼠小弟又开开心心地玩起荡秋千。 
    上面的描述中,只有引号内的是书里的文字,其他全部是从图画中表现出来的。在给女儿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只是做了一个配音演员的工作。这项工作也很简单,因为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句话重复着,只要努力学着不同动物发出不同的声音即可。不过,别看故事那么简单,却能逗得镜头那边的女儿呵呵直乐。如此简单却又能如此幽默,而且还能打动这么小的孩子的故事,真不多见。 
    接下来的两个晚上,我又给女儿读了两本:《鼠小弟的又一件背心》、《又来了!鼠小弟的小背心》。那对作家和画家看来是跟背心练上了,居然把鼠小弟和小背心变成了一个“图画连续剧”。在续集里,鼠小弟开始吸收了教训,死活也不出借小背心,但当鼠小妹开口时,鼠小弟还是红着脸拱手相借,但是——唉呀——几经周折,小背心又遭遇了上次相似的命运!读过前面的故事后再看后面的故事,就会觉得特别的有趣。这也是创作者的高明之处。 
    这个“鼠小弟”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他也有自己的爸爸妈妈,“爸爸”是写文字的中江嘉男,“妈妈”是画画的上野纪子,他们都是日本当代著名的绘本画家,而且他俩真是一对夫妻呢,可谓天造地设的合作搭裆。那本《鼠小弟的小背心》创作于1974年,是“鼠小弟”系列的第一本,它是日本绘本登上世界舞台的一个起点。 
    别看这个“鼠小弟”那么简单,它实际上包含了绘本所需要的所有要素。它通过线条的勾勒、色彩的搭配、明暗的对比和整体的幅面安排,非常细致地讲述故事,读者可以从连续的画面中读出完整的故事,幅面的空白和画面之间的中断同样留下一个可以展开的想象空间。而文字的搭配精而又精,恰到好处。在大人和孩子一起读的过程中,大人念着旁白,孩子看着画面的故事,文字与画面之间形成呼应和对比关系,常常能达到一种特别幽默的效果,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能感到无比的乐趣。这是亲子共读图画书能达到的最美妙的状态。 
    如果反复琢磨和回味这个简单的“鼠小弟”,你还会发现创作者的某种良苦的用心。我们可以想一想:为什么是老鼠小弟?为什么鼠小弟一定要画得那么小?为什么要留下那么多空白?再仔细看一看,那小小的老鼠活脱脱就是一个孩子呀!假想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相对的世界就是那么大,这个大大的世界之外还有更大的想象世界。你再弯下腰仔细看看,那个小小的形象居然包含了那么多动作、表情的细节。假想一下,你的面前有一个孩子,如果不弯下腰、俯向前,近距离地、同等高度地观察,你会遗漏多少细节?如果你恰巧是一个爸爸或妈妈,你将失去多少发现与沟通的机会? 
    这便是那种典型的“儿童视角”(而不是“成人视角”)的图画书,它蕴含了创作者对孩子倾注的理解和热爱。它不但能给我们乐趣,还能给我们启发。 
《鼠小弟的小背心》鼠小弟穿着妈妈织的小红背心站在舞台中央,鸭子、猴子……一个比一个大的动物轮番登场试穿小背心。所有试穿背心的动物都处在舞台的中心,重复着同样的语言:"有点紧,还挺好看吧?"但这种重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动物一个比一个大,画面也一次比一次满。等到大象出场时,身体占了满满的画页还不够,以至耳朵冲出画框,而大象的大与背心的紧所造成的反差,是那样的滑稽。一次次的反复,不断地增强了作品的荒诞性。 
读书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快乐。因此,儿童书的世界应该是无条件的有趣、快乐、充满魅力和感动。好的绘本犹如一粒幸福的种子,播撒到孩子的心田,是会开出美丽的花朵来的。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高高的树上长着可爱的红苹果。鼠小弟好想吃。要是像鸟儿一样能飞,像猴子一样会爬树,像大象一样有长长的鼻子,像……多好啊,看到其他的动物一个个使出自己的本领摘走苹果,鼠小弟羡慕地想。它学着袋鼠的样子跳,可是跳不高,学着犀牛的样子去撞树,结果碰了个鼻青脸肿。海狮虽然也没有其他动物那样的本领,可是,当它用顶球的绝活把鼠小弟抛到树上时,两个人就合作摘到了苹果。故事的结果是出人意料的,又是令人愉快的。 
所有的艺术作品,不管多么简单,都应该含有某种程度不同的意义。儿童书也不例外。接受自己和自己的天性,比起竞争,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自己,这是现代教育中最应该教给孩子们的事情。而且,含蓄的意思往往比生硬的灌输能更长久地存留在人们的心里。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是一个拟人化的小朋友形象,他从自己小个子的角度观察世界,他通过不断学习、尝试以及合作,达成自己的愿望。作品中,无论是那一树红苹果、可爱的鼠小弟还是接踵而来的各种动物,都画得生动、具象、传神、可爱,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对于培养儿童的尝试精神和认知能力都有很大帮助。作者选择了不同的角度来表现一个象征着小男孩形象的鼠小弟的生活、心情、神态。构思精巧有趣,绘图清淡传神。 
《鼠小弟的又一件小背心》妈妈又给鼠小弟织了一件小背心,大象想借,鼠小弟说:"不行不行,你太大了。"(有了上次的经验,鼠小弟成熟了一点儿!)可是对于鼠小妹,就不同了。鼠小弟慷慨地把小背心借给她。(脸上泛着红晕。)故事从这儿进入戏剧性的转折。鼠小妹把小背心借给了鸭子…… 
当大象来借背心的时候,鼠小弟是什么表情?鼠小妹来借的时候,鼠小弟又是什么表情?表情使我们形象地了解了鼠小弟细微的心理活动,这是文字所不能替代的。这样的作品,不仅在阅读时使儿童享受到美感,而且从长远的眼光看,给与儿童在视觉上的影响力也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对美的感受是需要训练的。 
《鼠小弟和鼠小妹》鼠小妹在织东西,鼠小弟走来了。"一定是在给我织小背心。"想到这儿,鼠小弟的脸上泛起了红晕。接下去,鼠小弟就进入了幸福的幻想。它想像着鼠小妹将织好的背心递给自己,自己穿上背心后的样子,想像着自己和鼠小妹手拉手唱歌,一起荡秋千、兜风,想像着它们举行结婚典礼,养育孩子…… 
儿童是富有幻想的。他们常常凭借着自己还不多的体验,进入到想像的世界中去。当孩子们读这本书时,他们会与书中那个可爱的鼠小弟一道,走进幻想的世界,与它一起去体味人生的快乐。绘本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使看不见的东西从人们脑海浮起,使看不见的东西在人们心中驰骋。绘本给予我们想像力。 
《鼠小弟,鼠小弟》鼠小弟称体重,指针一动也没动。猴子站到秤上,指针跳了一格,猴子得意地说:"我比你重多啦!"可是猪来了,猪站到秤上,指针又跳了一格,正当猪得意的时候,狮子来了……一个比一个大的动物接连登场,指针也一次次顺时针往上跳。最后,鼠小弟又一次站到秤上,指针虽然还是零,可是看上去却比最重的大象还跳上去一格。这回,轮到鼠小弟得意了。 
在这本书中,动物的表情画得非常细致入微,自己比别人重时的得意,别人比自己重时的惊诧,登场人物的心理活动都用画表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只要顺着画页一页页翻下去,就能读懂故事,体会到作品中蕴藏着的幽默感。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还不具有把语言转化成形象的充分经验。孩子们可以通过读画,轻松愉快地理解故事,享受读书的乐趣。 
《又来了,鼠小弟的小背心》"我再也不将小背心借给别人了!"鼠小弟下了大决心,但是看到小蛇被拒绝后伤心的样子,鼠小弟心软了。结果小蛇穿上,不好看,大哭着走了。接着,鸭子、狮子……一个接一个地登场。它的背心被拉得越来越长。鼠小妹登场了,她给鼠小弟重织了一顶帽子。帽子的话,谁过来试试戴也不要紧,鼠小弟的神态又放心又得意,而且动物越大戴着越不好看,鼠小弟得意的神态也越明显。结尾,小蛇又出来了。鼠小弟好心地让小蛇戴帽子,没想到小蛇把帽子看做背心来穿,开心地唱着歌走了。在边幕,鼠小弟挨鼠小妹的骂,一边害羞得搔头,一边摇头。 
不同的读者会因为不同的经验而有不同的感受。生活经验丰富的人会联想到自己经历过的类似的滋味儿;生活经验有限的小读者则可能一时体会不到全部,但随着实际经验的增加以及从绘本中获得的间接经验的积累,就会逐步培养起情感和想像力,从而有深刻的理解。绘本能够帮助小读者培养丰富的精神世界,会将精神食粮的种子播种在孩子们幼嫩的心田里。 
 
 
 
红泥巴推荐级别: ★★★★★

关于本书的成就与赞誉
日本儿童绘本第一品牌  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可爱的鼠小弟》是日本著名绘本作家中江嘉男和上野纪子合作创作的经典绘本。它是日本绘本进入世界舞台的起点,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可爱的鼠小弟》系列在以图叙事方面是成功的,同时在艺术方面,无论色彩、构图、装帧都是讲究的、注重设计的,具有一种单纯恬静的美。但是,为什么鼠小弟一定要画得那么小?为什么颜色那么淡?为什么要留下那么多空白? 
如果仔细看一看,你会发现,那小小的老鼠活脱脱就是一个孩子呀!假如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相对的世界就是那么大,这个大大的世界之外还有更大的想象世界。你再弯下腰仔细看看,那个小小的形象居然包含了那么多动作、表情的细节。假想一下,你的面前有一个孩子,如果不弯下腰、俯向前,近距离地、同等高度地观察,你会遗漏多少细节?如果你恰巧是一个爸爸或妈妈,你将失去多少发现与沟通的机会?  
在画风上,采取的是铅笔素描,鼠小弟还是绘者拿着放大镜画的呢!动物的神态表情十分细腻逼真,形体大小的比例符合实际,他们从专色的幕后走出,站在舞台中间,周围是大片的空白。有点"这个世界是我的"的自豪和自信。大量的留白,是孩子所面对的外在世界,弱小的他们只是这世界的一粒粟,但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仔细观察,你会觉得画风有些熟悉,是不是与中国的水墨山水画有些相似呢?在受到欧美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孩子的眼里除了迪斯尼还是迪斯尼。而对东方细腻的艺术作品很少欣赏。所以,适时地给他们提供一些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结合、具像写实与漫画技巧结合的画风,不啻于给他们提供了一道清淡可口、口齿留香的佳肴。 
《鼠小弟的小背心》 
 
播撒孩子快乐阅读的种子! 
 
自1974年出版以来,到2004年2月,已重印153次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 
 
润物细无声,在阅读中体味人生! 
《鼠小弟的又一件小背心》 
 
享受美,在阅读中培养对美的感悟能力! 
《鼠小弟和鼠小妹》 
 
在幻想中,体味人生的快乐! 
《鼠小弟,鼠小弟》 
 
阅读图画,讲述图画之中的故事! 
《又来了,鼠小弟的小背心》 
 
丰富孩子的想象力! 

本书被列入以下专题
更多相关的专题

相关分类

收藏本书的会员常常还收藏了以下图书

常与本书被收在同一专题的其他图书

经典书评
  • 一粒幸福的种子 (季颖 )
     
        在日本,鼠小弟是孩子们极为喜爱和熟悉的童话偶像。《鼠小弟的小背心》自1974年出版以来,到2004年2月,已重印了153次,是一本经受了时间筛选的经典绘本。 
     
        《鼠小弟的小背心》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构思的巧妙,起、承、转、合,结构的严谨,运用重复手法展开故事的节奏感,文图配合的默契,以及讲究的构图、色彩和版面设计。当然,《鼠小弟的小背心》获得孩子们喜爱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有趣,非常有趣,真正有趣。让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结构和构思吧。 
     
        这本书采取了一面是文字、一面是图画的构成方法。文字页以凝重、沉稳的草绿色做底衬,图画页是白底绿框,用边框构成了一个舞台,故事在这个舞台中展开。 
     
        鼠小弟穿着妈妈织的小红背心站在舞台中央,鸭子、猴子……一个比一个大的动物轮番登场试穿小背心。所有试穿背心的动物都处在舞台的中心,重复着同样的语言:“有点紧,还挺好看吧?”但这种重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动物一个比一个大,画面也一次比一次满。等到大象出场时,身体占了满满的画页还不够,以致耳朵冲出画框,而大象的大与背心的紧所造成的反差,是那样的滑稽。一次次的反复,不断地增强了作品的荒诞性。 
     
        在经过了多次反复以后,故事发展到高潮。鼠小弟返回,看到大象身上的背心,惊叫:“哎呀,我的小背心。”接下去的画面上,鼠小弟穿着像绳子一样长长的、拖在地上的背心,一副伤心、颓丧的样子。看到这里,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忍不住发出笑声。 
     
        读者以为故事到这里就完了。可是,不。当翻过页去,还有一幅小图,画面上鼠小弟正在大象的鼻子上荡秋千,而秋千,正是被拉长了的鼠小弟的小背心。这幅小图是一个非常漂亮的构思,完全出乎读者意料之外,更增添了一份幽默,但更重要的是,没有这个结尾,作品只是有趣,有了这样的结尾,作品就不但有趣,而且温馨。一部作品是深是浅、是厚是薄,质的优劣、品的高低,往往就在于这样的一点之差。 
     
        在以文为主导型的绘本中,绘画把故事的内容形象化,却不主导故事的结构,但是还有一类以画为主导型的绘本,在这类绘本中,绘画不是局部地形象化故事内容,而是从始至终起着叙事的作用,是彻头彻尾地用图画来讲故事。而且这类绘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只有用绘画才能表现出来的。这种绘本被认为是绘本中的绘本。《可爱的鼠小弟》系列就是这种绘本中的绘本。它在以图叙事方面是成功的,同时在艺术方面,无论色彩、构图、装帧都是非常讲究、非常注重设计的,具有一种单纯恬静的美。 
     
        读书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快乐。因此,儿童书的世界应该是无条件的有趣、快乐、充满魅力和感动。好的绘本犹如一粒幸福的种子,播撒到孩子的心田,开出美丽的花朵。


会员书评
  • tyfgtye (bc070606 ·2007年05月 )
    54trrre
    书评人打分: ★★★
  • 评鼠小弟绘本 (王甘 ·2004年06月 ·相关链接
    【幸福的相逢】 
     
        搜集境外图画书已经好几年了,但以英文的为主。因此,拿到原产日本的鼠小弟系列绘本时,不免有点好奇。随手一翻, 第一印象蛮好的,很有东方神韵的铅笔画,很美,很舒服。  
     
        吃过晚饭,便躲到沙发里给儿子念了起来。不料,这一念,竟在儿子的催促下一口气读完了八本,母子俩笑得天翻地覆,鼠小弟便成了本周每晚 的睡前故事。  
     
        “这本书太好笑了!”六岁的儿子举着《想摘苹果的鼠小弟》宣布。鼠小弟够不到高高树上的苹果,他看见别的动物各显其能摘到了苹果: 小鸟飞上树,猴子爬上树,袋鼠跳高够,大象用鼻子够,犀牛用身体撞,他着急地一一模仿,却屡不成功。海狮来了,他一口气问他一连串的问题:“你会飞吗? 能爬树吗?会跳高吗?有长鼻子吗?力气大吗?”海狮都不行。可是,海狮有别人没有的本领,他会顶球--结果,他把小老鼠顶上了树,两个合作,摘到了苹果。 
     
    【传神的图画描绘出幽默和美】 
     
         图画的魅力,非语言所能表达。儿子还不怎么识汉字,但他看到小老鼠徒劳地摆臂要飞,团身要爬,跳不丁丁点高,拼命揪自己的鼻子,就开始笑, 待到心急如焚的鼠小弟眼看树上的苹果越来越少,竟学犀牛一头撞上了树,他乐不可支,小脸儿都憋红了!妈妈放下书去给他拍背,他还拾起书来,且看且笑!  
     
        上次儿子笑得这么厉害,还是我们同看一本苏斯博士的荒诞图画书的时候。  
     
        绘本,英语叫 picture book ,是国外儿童图书中非常重要的一类。之所以重要,绝不仅仅因为孩子看不懂文字, 但能看懂画。好的绘本中的图画,其功能决不仅限于图解文字。图画的本身就有极大的价值。图画的传神,能传达文字难以描绘的幽默感和美感。 而幽默感和美感的培育,恰是儿童发展的重要部分。因此,知名的童书奖项,常颁给绘画作者,他们的名字,和文字作者齐名,甚至更知名。而不 象我们常见的绘画作者,只是作为“插图者”,被放到不那么重要的地位。  
     
        鼠小弟终于摘到了苹果,因为他不再盲目模仿,使用了自己独有的本领,还学到了合作。可是这个道理,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我们过去的童书, 往往以传道授业为己任,面孔即使没有板着,起码也是语重心长的唠叨。可是绘本里的道理,却是让孩子在哈哈大笑后自己去悟。悟性高的孩子因而得道, 即使悟性低些,也不妨碍孩子因喜爱幽默而喜爱阅读。  
     
    【意外和伤心之后的温情】 
     
        孩子哈哈大笑,是因为鼠小弟的身边有不少意外。可是意外和伤心之后,却又不乏温情,使善良的童心得到安慰。明明是只把背心借给了比自己只大一 点点的鸭子,却不料一一相传,最后竟套到了大象身上,还回来时,竟有鼠小弟身体的好几倍长了!鼠小弟不禁垂泪。可是再一翻页,鼠小弟把拉 长了的背心拴在大象鼻子上荡开了秋千,孩子宽慰地笑了;  
     
        在下一本书里,鼠小弟下决心不再把新的小背心给别人穿了,可是碰上了喜爱的鼠小妹,这一借,又开始了接力借背心,小背心又遭厄运了! 结尾是创了祸的鼠小妹挥汗如雨地替他重新织;后来,决心这回谁也不借了,连鼠小妹也不借,可是还有人动手动嘴抢哦,抢来 抢去,最后又变成了拖地长背心!可是鼠小妹把背心改成帽子后,却成了蛇弟弟的背心,也使大家心里得到不少安慰。 
     
    【把孩子带进阅读的乐园】 
     
        鼠小弟身边的荒谬意外,被刻画得格外有趣,据说,绘画者是在放大镜的帮助下画的,细节画得很生动。“你看,鼠小弟往树上爬得多费劲, 尾巴都抽抽起来了!”“哈哈,撞树的时候,尾巴也使劲呢!”“脸都撞破了吧!”幼儿园里的孩子们挤在我身边,细细端详着绘本的画面。 
     
         在幼儿园里把鼠小弟绘本读给孩子们听,大家很喜欢。不过我觉得,这套书更适合孩子坐在父母膝上共读,因为那美丽的画面,让每个孩子驻足的时间 各不相同,孩子在不同的画面前细细端详,且看且笑。而且,鼠小弟的绘本虽然有很多本,其中的不少幽默却只有连续阅读才能更充分地领悟,孩子在 看到第二件小背心,第三件小背心的命运时,会跑去找来第一件小背心两相对照--而这种种做法,恰恰是爱书的成人最常做的。优美的绘本,把孩子带进 了阅读的乐园。亲子共读,同享阅读之乐,此乐何及! 
     
    【给小读者精美的艺术品吧】 
     
        早期阅读,有一段时间被理解为就是识字。美国也曾有过这样的时期,孩子学习大量单词的拼写,可是最后,不少孩子还是不能阅读,连文字交流都不能 进行,遑论享受阅读之乐。因此,才有后来全语言运动的兴起,从阅读兴趣入手,与拼读相结合,来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我国新的幼儿教育大纲也指出, 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最重要的,是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大字不识几个的孩子,早晨一睁眼就抱起床边的绘本,边看边发出会心的笑,这时,受兴趣的驱使,他便要追在你的后边问字问词了!  
     
        绘本,往往是孩子接触的最早的书,质量何其重要。精彩的绘本,能让我们眼前一亮,使我们发现,具有童心的艺术品与商业化的粗制滥造是多么不同。 比如设色,大人们想当然地以为,孩子们只喜欢缤纷的色彩。可是在和孩子们的接触中,我们却发现,孩子们常常避开那些纷乱的颜色,去挑选自然的色 彩,比如木本色。鼠小弟绘本,透出一种和谐清净的美。画面的色彩很单纯,以黑白灰为主,只是偶尔出现一点红色或浅粉的装点,比如小背心或是缎 带。但每一本书的纸页,都以一种颜色为整本的基色,或苔绿,或朱红,或赭石,或孔雀蓝,黑白灰的图画和对面的文字,就镶在这美丽的色彩里。大量 的留白,不用满满的刻画限制你的想象,大气,舒展,而又和谐。  
     
    【重复中的变化才适合小读者】 
     
        好的童书,和历史悠久的民间故事一样,情节中往往有重复出现的结构,这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能帮助孩子建立对情节发展的预期。鼠小弟绘本就 是这样,同样的情节,比如别人要穿鼠小弟的小背心,鸭子来了,猴子来了,海狮来了,大象来了,一个句型,从头到尾。成年人会觉得单调,可是, 孩子不觉枯燥,并且乐此不疲。在重复和预期中,孩子能参与到阅读中来。  
     
        用音乐来做比喻,鼠小弟绘本的文字和画面仿佛是两个声部。文字的重复结构是固定音型伴奏,画面则成了主旋律,显现出有规律的节奏变化:先是鼠小弟的个子好小呀,只占画面高度的六分之一还不到。然后高一点的鸭子来了,然后更高一点的猴子来了,一个比一个高,最后来的大象好高呀,把画面都顶破了呢!画面的大小、位置、构成,也出现一些变奏,宁静中充满了趣味。 
     
    【期待着国内绘本百花齐放】 
     
        刚回国的时候,看见书店童书区满坑满谷都是粗制滥造的名著简写本,心里着实悲哀。后来在书中读到,日本也有过这样急功近利,功用压倒审美的阶 段。可是后来,一些家长对这样的出版状况不满,开始追求高品质的绘本。因为他(她)们,在和孩子的朝夕相处中,知道如何使孩子更幸福。幸运的是, 这样的家长如今也出现在我们国家的出版界了,把精品绘本带给我们。  
     
        我留意过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外不少精品绘本,文字和图画均出于一人之手。(鼠小弟绘本的作者是一对夫妇)。曾感慨说,什么时候中国有更多这样 的全才呢?朋友说,要等小时候看过真正绘本的孩子长大吧?好在这一天不太远了。 
     
    作者简介: 
        王甘,美国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对世界先进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有深入的了解。回国后创办了小橡树幼儿园,认为乐于读绘本对孩子心理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将读绘本引进到幼儿园和家庭的实践中。 
     
    (选自新经典文库/蒲蒲兰绘本馆 《〈可爱的鼠小弟〉导读手册》) 

    书评人打分: ★★★★★
  • 关于《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的杂七杂八的讨论 (阿甲 ·2004年06月 )
    “鼠小弟”作为图画书的一种范例,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有一些很值得讨论的问题:  
     
    1、为什么画家要将老鼠画得那么小?  
    ——整个画面还有那么大的篇幅呀,画家却要拿着放大镜画个很小的老鼠?  
     
    2、为什么文字总是在重复?  
    ——本来字数就不多,故事中还要反复重复一些文字!  
     
    3、如此简单的图画加上如此简单的文字,为什么能逗得孩子哈哈大笑?诀窍在那里?  
     
    4、如此简单的故事线索,孩子能从中得到什么?  
     
    5、苹果树和苹果的设计用实际的用意吗?  
     
    6、故事背后,还有什么吗? 
     
    关于画家为什么把这个老鼠画得那么小?我倒是想过很长时间。 
     
    我想,那小小的老鼠活脱脱就是一个孩子呀! 
     
    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它:假想着站在孩子的角度,与他相对的世界就是那么大,这个大大的世界之外还有更大的想象世界。 
     
    再弯下腰仔细看看,那个小小的形象居然包含了那么多动作、表情的细节。假想一下,你的面前有一个孩子,如果不弯下腰、俯向前,近距离地、同等高度地观察,你会遗漏多少细节?如果你恰巧是一个爸爸或妈妈,你将失去多少发现与沟通的机会? 
     
    这是那种典型的“儿童视角”(而不是“成人视角”)的图画书,它蕴含了创作者对孩子倾注的理解和热爱。 
     
    关于文字的简单和重复。 
     
    这一对夫妻本来是艺术学校的同学,都不是搞儿童心理或儿童教育的。可是他们却特别能理解图画书在儿童语言教育上的可能性。同一句式的重复,除了名词之外的结构性字词的重复,有意无意间着重的词频,实际上就是一种最佳的语言学习的方法。 
     
    更妙的是,文字的重复再加上图画的重复。这种重复与重复中的微妙变化,恰好又营造了一种非常幽默的效果。这种效果在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最为明显。这对夫妇创作的“鼠小弟”系列中确实有那么几本,很巧妙地借用了《猫和老鼠》的幽默创意,又利用了图画书的特点。比如图画书打开的幅面分两边,其中一边是折页,没有翻开折页前画面是猫用锤子敲老鼠,把折页打开却变成敲到一条大狗的尾巴上。“鼠小弟”的幽默套路基本上是走《猫和老鼠》路线的。喜欢看那部动画片的孩子,想不喜欢“鼠小弟”也困难。 
     
    关于这一本《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中的苹果。仔细想来,苹果也是很有用处的。 
     
    首先,苹果居然是用来让孩子学数数的。开头是八个,每来一个动物就减少一个,而最后鼠小弟和海狮共同分享了两个。如果不是为了数数,用纯粹故事的观点去看,好像还是有点问题的。那头大犀牛一头撞上去,居然刚好只掉下一个,匪夷所思。不过这种逻辑不是小孩子的逻辑,多少有点类似《猫和老鼠》中的荒诞。 
     
    如果结合“鼠小弟”的其他作品来看,苹果的核心作用还是在色彩的平衡上。比如《鼠小弟的小背心》和它的续集们,所有动物和背景都用的灰色线条,单单是小背心是红色的。假如,我们把整个画面都转变成灰色的,再来比较一下,就能发现这种很奇妙的颜色平衡。 
     
    按照我们惯常的接受故事的逻辑,总是希望作品本身能提供某种意义的东西,对孩子也好,对大人也罢。 
     
    这个非常简单的小故事,居然还真的有一些这种功能呢。不过,要想“调用”这种功能一定是需要“聊一聊”的,与孩子聊,与大人聊。 
     
    比方说,如果让孩子站在老鼠的立场上,想吃苹果的话,应该怎么做呢? 
     
    我猜,孩子至少可以想出这样两个招数: 
     
    第一招:请别的动物帮忙--虽然最后帮忙的是海狮,但小老鼠实际上也是可以请长颈鹿、大象等帮忙的--这是学会获得别人的帮助。从这个角度看,最后用海狮来完成可能也是很有深意的。因为其他的动物都能自己做到,而海狮还需要老鼠的帮忙,两人合作之下,共同享用两个苹果,那就更理所当然啦。 
     
    第二招:还有--这是我的困惑--老鼠爬的本领也很高,为什么不能自己爬上去呢?我想,这也可以有一个很有趣的解读。老鼠想学猴子那样去爬树,忘记了自己也有自己爬的方法--许多人何尝不也是这样的呢,本来用自己的本事也能做到的,却老惦记着学别人的本事,把自己的本事给忘记了。 
     
    如此看来,《想吃苹果的鼠小弟》还是一个很好的儿童思维训练的素材呢。 
     
    也许,这么解读有些夸大了原创作者的意图,似乎他们既是画家、儿童文学作家,又是儿童语言、儿童心理教育方面的专家。不过我们反过来看看,为什么不可能真是这样呢?优秀的儿童图画书创作者,本来就应该兼具绘画、文学、儿童教育、儿童心理方面的综合能力呀。 
     
    从我个人的阅读习惯,如此简单的故事,往往会把我引向更多的接近哲学领域的思维。《想吃苹果的鼠小弟》似乎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小哲学寓言。 
     
    两年前,许多人曾经特别热衷于讨论《谁动了我的奶酪》,那也是用小老鼠来讲故事的,不过作为哲学寓言,我个人觉得它太复杂了,自己添加了许多枝叶,乃至在讨论时,如果不事先进行特别的限定,就会变得强词夺理。后来有本中国人写的《我能动谁的奶酪》我觉得挺好的,正是对那种“强词夺理”的一种反*动。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在我看来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命题:假如我是我自己,应该如何做?(前面的设问,整个就是哲学废话,但它还是有意义的) 
     
    比方说,大人给孩子的作文题目,常常喜欢用这样的标题:“假如我是什么什么”。假如我是市长,我该如何治理城市的环境;假如我是教育部长,我该如何改良儿童阅读状况;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会如何如何……这就是那个小老鼠最初陷入的困境。 
     
    小老鼠想吃苹果。它想,假如我是鸟儿,假如我是长颈鹿,假如我是大象,假如我是犀牛,诸如此类。但问题在于,它忽视了最简单也是最现实的设问:假如我就是小老鼠! 
     
    如果要批评小老鼠的话,我们可以说,你是小老鼠,这是现实;你可以去吃苹果,这也是一个可以现实实现的目标。你不必想假如你不是小老鼠,你就在小老鼠的前提下,去获取那个苹果吧。所谓“因为我不是非我,所以我就不能吃苹果”,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逃避的藉口。 
     
    比如说城市的环境。我们每个人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完全不必在变成市长或其他的什么官员后再去做这样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在没有被选为市长之前,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做事情的前提非要是“我做了市长才做,不做市长就不关我的事情”,那么这个人根本没有资格做市长,或者做了市长之后也肯定不会真的去做这样的事情。 
     
    比如说儿童的阅读状况。我们看到,现实问题很多,核心的现实矛盾集中在教育体制中。但我们要改善这样的状况,也不必考虑“假如我是教育部长”的命题。只要想做,每个人都有自己能做的事情,可以实现的方法。 
     
    我,就是小老鼠,除了是小老鼠外什么也不是也不必是。即使如此,我还是要去吃苹果的。 

    书评人打分: ★★★★★

内容摘引

【在线收听】 《想吃苹果的鼠小弟》(筱音,4岁10个月)

【在线收听】 《鼠小弟,鼠小弟》(筱音,4岁10个月)

*如果无法收听,请下载相关插件


 
 
我的书架 收藏排行 书评排行 点击排行
 
2002-2013 ©北京红泥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club@hongniba.com.cn